1.消费互联网观察指标:
第一个是先是渗透率鉴定,第二个是UP值鉴。
UP值:从单个客户那边能够获得的这个价值也是见顶。
2.叙事从原来的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变成了要做出海,做全球化。
3.一种宏大叙事的转变:面对未知,「我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4.认知变化:把认知打开需要地理环境的改变or行业的改变,有改变大脑才有新的输入。
5.「人的情绪和对时代的理解,常常会远超基本面的波动」痛苦都是对比出来的。
6.互联网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降本增效,才人节约的一个状态.
7.人从一个疫情的应激状态下到重新的正常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人的情绪,人对于时代的理解,人对于大的叙事的这个波动率是远远超过了基本面的一个波动率。
8.捕捉叙事 理解叙事 跳脱叙事」:媒体人只能去捕捉叙事,没有办法跳脱叙事,媒体人要特别特别避免成为世间波动的一个加速器。Eg:媒体聚焦美联储加息影响和扩大宣传,会把大量的目光聚焦在这个叙事上面,但恰恰这个时候,我们投资者应该理解背后的基本逻辑,然后跳脱出这个叙事,去看一些其他的因素,对基本面的变化,影响A股或者港股这个市场情绪面,资金面的变化等。
当所有人关注边际的时候,你要更关注核心。反之亦然。
「特别警惕YYDS时刻」
当你认为它YYDS、无所不能、一个资产会永远往上走时,要特别警惕。
金融市场,卖方活在当下,买方一定要穿越周期,时刻警惕。
每个普通人都是买方,但很多信息和媒体都是卖方,需要非常警惕。
9.股市的上涨下跌,它背后一定是有一些基本面的因素。
10.「宏观叙事 VS 微观体感」:看过去历史的时候,它是一个枯燥的,一个冷冰冰的数据eg:GDP增长/失业等率增长/下降了多少%,但是如果你回到那个具体的当下一个年轻人,他会感到,工作不稳,收入再减少,面对家庭压力和生活的感触的时候,他的这种痛苦或者焦虑是非常具体的。eg:疫情/互联网泡沫等。
宏观叙事和微观体感发生了巨大的断层和割裂。微观是非常具体的压力,和抽象的宏观数字感受不一样。
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做数据研究时没办法考虑到每个人的体感,要考虑的是多数,是长达3.5.10年战略。把个体当成数字,会弱化每个人在具体的每一天生活中感到的痛苦。
在中国从上一个宏观叙事中走出的过程中会非常痛苦,但是某种程度上又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当一切出现一个巨大的波动和叙事的变化的时候,对于整个时代它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个人和家庭,痛苦和压力是非常具体的。
11.新范式/旧范式:我们知道旧的范式它会离去,新的范式它会到来,就是先例后破的过程,但是我们依然不希望旧范式是一个脆断的过程。我们知道要和旧时代慢慢的告别,但是我们不希望是一个那么仓促的过程。
12.不要做预测:资本市场,就业市场,股票等等的这些东西,我们普通人根本就预测不了,我们普通人能够把握的就是理解你自己,你目前的优势,劣势,你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你下一步要做什么,你可能想要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你不想要什么,等等,这些东西只有你了解,然后去做生活/投资的规划。(此处灵魂叩问)
你的时间就应该分配在那些在你资产占比比较重的事情和事物上。
Eg:你是一个跳伞者,你没有办法预测风向,你没有办法预测你降落的地点,你唯一可以预测是你身体以何种姿态落地。
13.记账:目的是了解三张表,现金流量表,负债表,盈利表。
14.信息滞后性/信息差:我们普通投资者对于很多数据,热点变化,的感知是非常滞后的。当普通人看到的时候,往往是已经过了顶点。
当一个概念在资本市场开始发酵的时候,可以通过关键词去搜索。
炒概念散户的信息差没有任何优势。
15.资产配置:要搞清楚你投资一类资产,你的目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它在你整个资产组合里,它的作用是什么。
「长久期产品」
目的是兜底,防止在退休时碰到意外状况,生活被击穿。不需要比75%的人更快的达到终点,只需要达到终点就行。
中国投资者教育:稳赚不亏意味着收益真的非常的低,账户上的钱会经常波动。
必须尽快调整心态,拥抱投资市场。在资产配置中,低波打底、高波择时。
16.「爱」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热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时间是均匀的,但爱不是。爱会随时膨胀、随时收缩。
17.「不要忘记2023」
不要忘记此时此刻。
它不是一个时点,它是一个过程。
记录很重要,不管是以什么形式。
预测不重要,重要的是预测的过程。
要关注的不是结论,而是起心动念。
18.「地缘政治」
可能会有更多地缘政治上的黑天鹅事件,乱世买黄金。
不能为了大家恐惧时买入而大家恐惧时买入,你会发现恐惧之后还有更恐惧,特别是港股投资者深有体会。
19.全球押注新兴市场的逻辑:看谁的胜率在未来三到五年更高.
这一期的信息好密集,需要反复观看复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