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上听“宋徽宗”这本电子书,有感于以下:
政治斗争中,话语权总是掌握在胜利的这一方。
我们后面人所读到的历史,是前人所记载的。而前人在记载的过程中,已经将他的文化,道德烙印打入了历史书当中。
正规历史教科书里的人物塑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道德准则下的产物。
这种对人物的塑造,有没有道理?
有,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基本准则,比如勤政,爱民,社会安定。这些是推动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宋徽宗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一个反面教材。在勤政,社会安定,这些好皇帝的标准上,他确实没有做到。
但同时,这种塑造有没有教条化?
有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宋徽宗醉心于艺术,宗教,是他做为个人,比较个性化的追求。
宋徽宗无意于政治,却阴差阳错地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推上了王位。哥哥早夭,他只能续位。做为一个王爷,他可以过上个性化的生活,醉心艺术或是宗教,无可厚非。可是做为皇帝,这更多的是一个职位,一个工作和生活无法被剥离的终身职位。那么,这时的个性化就和江山社稷互有冲突了。
历史上确实有将政治,军事,富国强兵,百姓安家乐业,以及国家或是个人艺术等方面融为一体,开创盛世的皇帝。可惜的是,宋徽宗不是,他就像一枚棋子,被命运错误的落在了棋盘上,承受他所不能承受的重担。相形之下,我们普通人反而更幸运,在一定范围内至少具备了选择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