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炸死也是死,投降也是死,为啥要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长岛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核弹。8日,苏联宣布对日开战。9日,美国投下第二枚原子弹。日本已决意投降,但还在同美国就投降条件进行谈判。
日本其实是没有谈判筹码的,他们的唯一筹码就是死亡。他们的投降只有一个条件,就一个,那就是保留日本的国体。换句话说,保留日本天皇制度不变。如果不答应这个条件,日本就不投降。随便炸,炸死也是死,投降也是死,为啥要投降?所以,唯一具有代表日本投降资格的天皇,提出这个要求让美国无法拒绝。
2.美国给日本优厚的投降待遇,唯独忘记一点
事实上,美国在启用原子弹之前数次给日本机会,敦促其投降,7月底,杜鲁门总统提出了以下几个优厚的条件:
日本国军队可以在完全解除武装后,在本土直接复员,返回他们的家乡。这在德国投降时是没有这个待遇的。
如果履行了战胜国提出的单边义务,那么日本将被允许保留和平工业,并在平等获得原材料原则的基础上,帮助日本恢复加入世界贸易。
同时按照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建立一个倾向于和平且负责任的政府,联合国占领军将立即从日本撤出。
这些条件的提出应该说是十分宽厚的了,其目的就是怕小日本垂死挣扎,再弄出什么“玉碎”之类的铤而走险、狗急跳墙的反人类行为。但英美了解日本政治不够深入,不知道唯一具有投降资格的天皇脑子里是怎么想的。所以裕仁一看这些“优厚”的条件里没有提天皇地位的问题,就一句话也没吭,置之一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做默杀。
3.裕仁“静等”原子弹袭击,只做了一件事
读裕仁的人物传记到最后时,对这个日本天皇极为鄙视。他一直拿日本大和民族的神来标榜自己,称自己是天照大神是的化身,代表着光明、仁慈、正义、和平,但后来一步步被军国主义把持,走向自称为“深怀仁慈的杀害”的对外侵略之路。最后顽固而疯狂地要求自己的士兵不顾实际情况已不可逆转,一味下命令以性命相博,不惜招募日本人来制造自杀式人肉炸弹。再到最后,即便遭遇了美国投下的烧夷弹、原子弹,仍坚持不投降,就是一个目的——保自己的皇位,这样的天皇,其卑劣的心态不为外人道,但历史终会澄清,他最终是会露出尾巴的。
在“默杀”《波茨坦宣言》期间,裕仁没有做任何行动,只有一件事除外。7月25日和31日,他两次向大臣表示,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保卫皇家三大神器:八尺镜、八尺琼曲玉和草雉剑。这对他来说,就相当于中国皇帝的玉玺。
裕仁,一个被大臣冠以仁慈的日本天皇,一个被称为“天性是科学家”的决策者,一个被赞扬为“内心是和平主义者”的统帅,在国家存亡的关头,从来没有站在使日本民众免受进一步毁灭的角度来考虑过和平投降。
或许他认为那些士兵和日本平民的牺牲都是为天皇效忠而死,死有所值。那是愚弄!此时的日本已经出现了来自人民的反军了,反战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接连投下了原子弹,苏联随之宣战。美国接到了日本“确保皇统”的《和平交涉纲要》。几天后,投降谈判达成一致。
4.比原子弹终结更可怕的是君主制的坍塌
所以,此时的日本海军大将米内光政对少将高木惣吉说了这样一段感言:
“……原子弹和苏联参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为天佑。这样,就不用迫于国内形势停止战争。我很久以来就主张收拾时局的理由,既不是敌人的攻击令人恐怖,也不是原子弹和苏联参战,最主要的是令人担忧的国内情势。所以,现在国内情势还没有爆发就收拾了事态,毋宁说是幸运的了。”
米内光政
辞职不久的前首相近卫文麿也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好时机,他将苏联的参战称为抑制陆军的“天佑”。谋士木户幸一认为原子弹和苏联的介入在结束战争上“发挥了作用,事情顺利进展的因素”。
两颗核弹,一二十万人的性命当场死去,对他们和裕仁天皇来讲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盼得了一致期望的结果:君主制随着战争的结束得以毫发无损地保留下来,并有效地控制了由于战败而在民间爆发的不满情绪。
5.因为苏联和原子弹帮了忙,日本才有了今天的复活。”
1966年4月,木户幸一在接受新闻媒体的访谈时曾这样回忆:
“当时全体都做好了投降的心理准备,所以原子弹爆炸没有感到多大的震动。如果是在全面出击的时候吃了原子弹爆炸,那才叫麻烦呢,因为是不可能马上投降的……两个月前,做了各个方面的准备……毋宁说,原子弹和苏联参战,对投降产生了正面作用。那时候,如果没有原子弹和苏联参战,说不定还不会成功呢。”
第二年,木户甚至还夸耀地说:“可以说,因为苏联和原子弹帮了忙,日本才有了今天的复活。”
木户幸一
没有读此书前,我也认为日本一定恨死了美国对他们使用原子弹,让那么多无辜的人被炸死。但是……
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结下吧。
历史的细节与我们的想象相差如此之大。我们看的历史,宛若幽蓝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知道大概的轮廓,和粗线条的事件,能够勾勒出大致逻辑、发展因果,但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的到底都有什么,什么样的温度,怎么样的运动。
也有学者提出,历史是我们手中的探照灯,照不到地方永远不为人知。而照到哪里、往哪里照,是由持灯人的手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