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参加演讲比赛获胜。得出的经验是,讲话时声音要大而清晰,底气十足气,语速快,口若悬河,先从声音和气势上把观众“震住”。
后来当了老师,讲课时,也常常像演讲一样。总以声音大,气场足而感到自豪。
那一年,去北京参加培训。开幕式上,主办方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参训者的积极性。主持人气场强大,语调高昂,搞得我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跳上台去。
培训开始后,专家们讲课时,情形发生了很多变化。有的以实做为主,有的让我们观看资料,有的借助信息进行论证。但再也没有那份兴奋和激情了。
特别是一位叫李明的教授,既不用课件,也不带课本,讲话声音还偏低,语速也慢。但他讲得东西,至今令我难忘。他讲话时,总是自己说前半句,等着你接后半句,仿佛他没想好怎么说似的。那时,我们又变得那么着急,赶紧脱口补充。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老师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完全贯彻了老祖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利用这种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上课。没想到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听的更认真。有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