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0”,为自己的人生留下多少个“0”都不要紧,但不要忘记最后在“0”前写一个“1”。这个“1”就是你自己。
——俞敏洪
导入活动
下面是几段即将升入大学的同学们的大学计划,阅读后请大家参与讨论。
叙述A:“多一份证书,就比别人多一分竞争力。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如今很流行的中高级口译、计算机一级等一些证书的考试或培训。虽然我们更愿意在学习上多花些时间,但是为了今后就业之路能更平坦,我们不得不把一些精力投入到考证培训中去。”
叙述B:“可能是性格决定了我比较喜欢做一些‘杂事’。我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非得把学习放在首位。在大学的时候,能学到一些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更加重要。”
叙述C:“大学生努力学习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不想出国,所以不会参加出国考试。对于打工的问题,若正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会认真对待。”
叙述D:“趁现在能学的时候,多学一些。我看到许多已经工作的人,依旧在繁忙工作的同时给自己充电,感觉这样做非常累。看到他们就会庆幸自己仍在学生时代有足够的时间和理由来好好学习。以后,我会在学习的同时考一些自己认为今后有用的证书。”
叙述E:“在学校里应该好好学习。只有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才不会虚度自己的大学生活。参加学生会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与艰辛,而且能借此认识到更多的朋友和同学。”
对于以上几段叙述,大家讨论并分享:
1.你如何看待大学生活?
2.你更赞同哪种意见?或者你自己有什么新打算?
生涯知识
现在大家在高中努力读书,大部分同学都会通过高考进入某一所大学深造。那么,你期待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呢?
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喜欢报名参加各类外语考试,有的则希望通过打工积累工作经验,还有的热衷于参加各类上岗证书的培训,或者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其实大学本身不能够改变我们什么,大学只是给了你一个改变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以四年的时间和自由为基础的,除此之外,大学就不能给你带来什么直接的收益了。
是的,大学中有无数的美好:有自由、有浪漫、有精彩,可是,也有一些现实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不少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不是骤然地改变生活,而是艰难地求职,甚至三五年之内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生活,甚至每年都有个别同学因无业可就而导致待业、失业。残酷的现实,再与高昂的学费对比,很多人的心理就崩溃了,于是每年都会发生一些极端现象。
其实,大学就是一个潘多拉宝盒,你说盒子里有什么,最后就会有什么;如果你说什么都没有,那你毕业时什么也得不到。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定义自己的大学,你期望在大学里得到什么,你期望大学给自己的工作、人生带来什么支持。只有你明确了大学之于你的意义和作用之后,你才会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
那么,同高中相比,大学生活有哪些特点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高校一般地处繁华的都市,城市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和具有不同成长经历的同学组成的班集体和宿舍生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是必须要面对的,这个过程调试不好,也容易产生严重问题。比如十几年前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马加爵在高中时代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不可谓不优秀。但进入大学后,他和同学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最终因为生活琐事,连续杀害4名同学,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同学们要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迎接新的挑战。每年的新生入学季,不少高校都在上演着相似的一幕:孩子木讷地站着,父母亲在忙碌着给孩子办理入学的各种手续,为孩子铺床叠被。在中学时代,学生只负责学习,其他事情一概不管,而进入大学后,要独立生活,自己洗衣洗被,自己打饭,自己计算着花钱。某女大学生在考人理想的大学后,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温暖、充满母爱的小家庭到校园中的大家庭,完全不能适应。她抱怨道:“诜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又难以下咽。”为此天天打电话向家里诉苦。电话里的哭声让母亲揪心,于是母亲只好请假租房陪女儿读书,令人哭笑不得。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时代,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而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增大许多。毕竟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力、义务,管理方式和作为未成年人的高中生完全不同。从“严格管理”到“松散管理”,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大学里,社团招新时的“百团大战”,一定是每所高校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景。进入象牙塔,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社团或其他学生组织,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增长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很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秘诀既不是过人的智慧、也不是深厚的家庭背景,而是在大学时代利用好了社团,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些人脉资源成为自己进入社会后成功的重要基石。
此外,大学生涯也会光明正大地迎来一个话题:恋爱。很多人都是在大学时邂逅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
来看看大学“过来人”是如何回味自己的社团经历的吧!
@小duai凉糕:我的大学“入伙”经历全是虎头蛇尾。大一迷韩剧,参加了韩语协会,交了20元会费却迟迟没接到上课通知;参加手工协会,因为学校太大找不到教室而作罢。社团活动可以让新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不能“每一种都想学”,否则容易变成“没一种学得好”。
@宅猫17:大学时候也一时脑热报了两三个社团。现在看来其实很多大学社团都有名无实,不过我也有在一些社团中认识了新的伙伴儿。学弟学妹们入团须谨慎噢,多参考下学长学姐建议。
@文字民工二刷: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比如刷街就加入轮滑协会;也可以根据社团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补足自己的短板,比如口才不佳就加入演讲协会,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关键要宁缺毋滥,不要狗熊掰玉米棒子,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顾此失彼,还影响了学业。
@loic_w:加入社团能学到一些知识,还能扩大生活圈子。我当年一口气入了数码、轮滑、旅游、英语口语4个协会。在数码协会学会了给师妹修电脑,在轮滑协会学会了基本要领。但旅游、英语口语协会很少举办活动……提醒师弟师妹们,协会是要入的,入哪个要多多向师兄师姐咨询,听听口碑再决定。
@Elaine-袁:加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社团吧,这样才会融入,才会有机会与社团里的朋友结下深厚的情谊。不过,也要在报名前留意些社团的介绍,因为有些社团属于混日子的那种,一年开一次会,收一次费,都没什么组织大家参与活动之类的。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要你学”向“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对于想学的同学,图书馆、电教馆、实验室等都是开放的,可以每天“泡”在里面;而对于不想学的同学,抱有“60分万岁,多1分浪费”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大学中的佼佼者,一定是非常关于利用资源的人。知道如何向老师请教、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怎样选择选修课等。有不少的大学生将自己的不适应归罪于现实的大学不如理想的大学;也有些学生抱怨学校资源不合理、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其实,这些已经不能再等着别人“喂”了,而应该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4)评价机制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可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参照群体改变了,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里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干的比试更加突出,评价一名学生好坏,考试分数的权重大大降低,不再像高中时代那样仅凭分数来判定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明显的差异。
在大学时代,“职业发展”的思考贯穿始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并没有永远时髦的热门专业,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缺乏生涯规划。不过这也没有关系,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在大学时代,你会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实习、实践,从而确定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
生涯实践
在报考之前,很多家长和同学通过参观校园,来深入了解一所大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儿。那么,在参观大学校园的时候,要注意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1.学习氛围。既然是学生,那么我们首要关注的当然还是学习啦。我们可以到自习室、图书馆等场所去看一看,就能够基本了解该大学学生的学习状态。
2.名师资源。“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般来说,学校对于自己的名师,会通过宣传栏、塑像、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宣传,那么,我们在进入校园之后,可以多处留心,看看学校有哪些名师大咖,也可以找机会和校园中的老师、同学聊一聊,说不定能得到更多额外的信息。
3.硬件设施。教学楼的基础设备,学生宿舍的基本条件,食堂条件,体育馆、游泳馆等健身娱乐场馆,都可以过去看看,它们代表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基本舒适程度。
生涯故事
在大学,抓紧课外时间进行实习实践,以更好地确认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正确实习心态助力生涯成长的故事。
积极心态助力成长
小尹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上海某报社实习。刚来到这家报社的时候,她被安排到编辑老师手下帮忙。起初,小尹和其他的实习生一样,按时到报社报到,和同事闲聊的时间远远多于做事情的时间。
由于报社上班时间集中在晚上,和她一起进报社实习的学生,逐渐请假的多了,有的人甚至连招呼也不打,就不来实习了。负责人说:“我们早就习惯了,实习生一批批地来,一拨拨地走。大多数实习生到这里根本帮不上什么忙,不干扰我们的正常工作就算不错了。其实很多实习生不明白,仅是用眼睛看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一个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小尹并没有像其他实习生那样拿到实习鉴定就走人,她主动找老师,要求利用平时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到报社来帮忙,并将自己细心发现的一些新闻线索及时和编辑老师沟通,从开始由老师带着去采访,到后来独立采写,再到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她的能力和努力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时至今日,她不仅是报社里资格最老的实习生,还担任了兼职校对的工作。三年下来,小尹坦言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她说:“如果不是当初老师的忠告,我想我会和其他实习生一样,把实习当做应付学校的作业。每一个单位在用人的时候都是慎重的,他们要反复考验你,才能最终确定你是不是他们工作岗位最适合的人选,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轻易放弃。”
延伸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蒋威宜对于即将展开大学时代的同学,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首先,学习是校园生活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的主题。同学们应该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全面的素养,是今后大家立足社会、服务人民之本。大学阶段是读书的黄金阶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最强、记忆力最强、理解力最强,且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大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名师的指点、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若不抓住这一学习的机遇,以后会悔之终身。
除了学习,还有许多事情可做,如参加社团活动和其他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文体活动;参加各类证书的培训;担任学生会和班、团干部,做些社会工作;参加校内外的勤工助学等。上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对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紊质是有益的。但并不是多多益善,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其中的若干项活动,太多的活动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不允许的。此外,学生在假期还应参加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人民,同时在此过程中增加阅历、增长才千、提升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
通过阅读蒋校长的建议,以及本章介绍的一些大学中的情况,你是否更加憧憬你的大学时代了?是否更有动力来好好迎接高考了?
生涯电影
大学生活充满了梦想和激情,有不少影视作品是以大学生活为背景的,下面为大家推荐几部反映大学生活的优秀电影。
1.《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该剧讲述了大学宿舍的四个男生从大二到毕业经历了无数青春、梦想、爱情、事业洗礼的故事。
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影片讲述了一群青春少年从大学校园的追爱之旅到步入社会的迷雾和抉择的故事。
3.《小时代》
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
4.《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片一经上映后红遍全亚洲,其紧凑曲折的剧情、幽默搞笑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之痛的深层思想引起了很多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5.《中国合伙人》
影片讲述了三个大学好友的创业故事。该片把梦想、友谊、爱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不失青春活力,又不乏真诚励志。
本书已经由延边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张慕梁
更多职业生涯干货请关注作者公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