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轻易相信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当我们在考量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时,我们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
换言之,批判性思维是对思考的思考,当我们在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过程时(思维),我们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
01.png批判性思考的意义
大部分人的言论都经不起推敲,因为他们的言论缺乏逻辑。批判性思考能帮助我们识破骗局,洞察陷阱和漏洞,避免上当受骗,独立分析数据,剖析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或选择。
我们的思想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理性,而是存在着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干扰我们清晰、精确、客观的思考能力。
比方,对于他人作出的论证,我们的思维更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而非“此观点是否符合逻辑”。
常见的认知偏差:
-
信念偏差: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正确与否。
-
确认偏差:看重支持我们观点的想法的倾向。
-
可得性启发: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
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假定自己的观点和周围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观点大致相同。
-
从众效应:指人下意识地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
消极偏见:指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
损失规避: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
圈内偏见:认为属于自己圈内的人与圈外人不同的认知偏差。
-
基本归因错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行为。
-
服从权威:听从权威指令的倾向。
-
过度自信效应:过高估计自己对于某事判断正确的概率。
-
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指人们在与他人相比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思维的要素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信念?什么是断言?什么是论题?什么是论证?什么是事实?然后才能批判性思考,开始分析与评估思维。
我们常用断言来表达信念。信念就是你所相信的东西,它是你的判断或观点。信念和断言是命题,它们被表达为或真或假的陈述句。简言之,信念=断言。
断言分为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客观断言的真假不取决于思考者认同它是真还是假,而是基于事实作出的判断,是可以被证伪的。例如: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帝企鹅生活在南极,火星上有生命。
主观断言的真假取决于人们的看法,例如:我觉得黄渤很帅。道德观念属于一种主观断言。
这里需要着重注意一下事实和观点,观点就是你的断言,断言可以是主观断言,也可以是客观断言,通常观点指的就是主观断言。
04.png客观断言是基于事实作出的判断,有真,有假。我们把真实的客观断言称为“事实”,把需要证伪的客观断言称为“关于事实的观点”。
例如:“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帝企鹅生活在南极”,这些都是被证实的,因此是事实。而“火星上有生命”是一个关于事实的观点,属于客观断言,真假还需要证实。
判断一个断言是否合理的过程就是论证,也可以说论证是为接受一个断言给出理由。论证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其中,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即理由,一个论证中可能含有多个前提——理由。被前提支持或证明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一个论证中只存在一个的结论。简言之,一个完整的论证由理由和结论构成。
任何一个论证都是为了说明特定问题,这个问题即论题。对于所有的论证而言,论证的结论就是在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而论证的前提则是要给出持特定立场的理由。
论题分为客观论题和主观论题,客观论题不取决于人们怎么想,而是事实是怎么样的。不具备此特征的就是主观论题。
讨论一个论题的首要任务是先确认论题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论题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无从评价支持或反驳该论题的论证。
2.jpeg
(2)是论证?还是解释?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估思维(自己的或他人的)时,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批判性思考。比方,我们现在的陈述就不是批判性思考,而且在说明(或解释)。
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思考的类型,或者说思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分清陈述的内容是在论证,还是在解释。论证是为了证明或支持结论,而解释是为了说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如何制作的等等,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考。
例如:
- A:张三穿着泳衣,因为他刚游完泳
这是在解释。
- B:张三刚游完泳,因为他穿着泳衣。
这是在论证。
论证由结论和理由(或前提)两部分构成。结论就是被理由(或前提)支持或证明的断言,而理由(或前提)则是用来支持或证明结论的断言。
一个完整的论证中只能有一个结论,但结论可以由多个理由(或前提)共同一起支持或证明。同理,同一个陈述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结论,也可以作为另一论证的前提。
2.jpg
论证的本质就是由多个推理环环相扣而形成的推理链。一个论证的结论就是另一个论证的前提,当一个论证的前提不被确信或引起争议时,就会引出对前提展开的新论证,那么原论证的前提就是新论证的结论。——推理即论证,这里的论证就是指推理。
只有论证才会启动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目的不是试图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说服读者,而是尽力使自己的论点得到充分有力的论证,不需要玩弄诡计就能令人信服。相对于理性,感性更容易打动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性论证其实是一种很难奏效的说服方式,它只能令人信服。
听众或读者是否被说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观态度和一些心理因素,而非逻辑。绝大部分人常常对有理有据的结论表示中立,而对最差的论证产生共鸣,因为情绪更具有感染力。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分析和评估论证。为了分析和评估论证,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论证,而理解论证之前必须先确定论证的结构,即找出论证的逻辑,然后才是找出结论和理由,最后找出针对理由的论证(如果有的话)。
4.webp.jpg因此,分析和评估论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逻辑和真假。
一方面,我们从逻辑的角度评估论证。该论证是演绎论证?还是非演绎论证?
另一方面,我们从真假的角度评估论证。论证的理由(或前提)是真的吗?
论证根据逻辑分为两类: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结果,非演绎论证得出的是非必然结果。换言之,演绎论证是在证明结论,而非演绎论证是在为结论提供支持。
演绎论证中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的情况。其次,一个非演绎论证可以通过补充全称命题变成演绎论证。
例如:
-
前提:刮起了南风
-
结论:天要下雨
(这是非演绎论证)
-
前提:刮起了南风
-
补充前提:该地区,南风后天总是下雨
-
结论:天要下雨
(这是演绎论证)
12.webp.jpg(3)思维的工具——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论证通过语言展开,清晰的语言决定清晰的思维,混乱的语言会导致混乱的思维。因此语言清晰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导致语言不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模糊是指:难以明确断定该语词或短语所包含或排除的对象。
歧义是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
抽象是指:一个术语所指的范围越广,它就越抽象
为了清晰地思考和交流,针对这些有碍清晰的陷阱,批判性思维的最佳策略就是澄清这些语词的意义。定义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
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分析定义。
注意: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了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它是借助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4.png(4)断言可信吗?
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真实,而是危机四伏的,充满了欺骗,各种危险隐藏在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随时准备攻击我们。一厢情愿的思维或贪婪的欲望可以让人放松对可信度的警惕,做出错误的决策,最后导致糟糕的局面,如受到人身伤害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学会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评估事情的可信性,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很多事情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可信,就如同任何被断言为“事实”或“真理”的事情并非必然就是事实或真理——断言或信息不过是对“事实”或“真理”的陈述。因此,重要的事情要学会用心去看,用眼睛是看不清的。
要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需要我们用质疑的眼光去评估事物的可信性。评估可信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着手:
一、断言(或信息)本身;
二、断言(或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主要来源是通过观察,观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但我们的信念、希望、担忧和期望会影响到我们的观察。
比方个人兴趣和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妒忌会扰乱我们的思维,诱使我们夸大对方的缺点;喜好会诱使我们放大对方优点,忽视对方的缺点。
假象会欺骗或愚弄我们,因此观察得到的信息并不定就能真正反映事情的真实现象。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质疑,任何与我们自己的直接观察相冲突的信息,都要经受我们严格的质疑。
缺乏可信度的信息(或断言)是指它与我们的观察、经验或背景信息相冲突,或者其来源缺乏可信度。 一个信息(或断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来就越不同寻常,一个信息(或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们就越应该表示怀疑。
tp4.jpg
信息的来源也是影响我们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因素。在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时,首先要关注发布信息者与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利益相关。
与其他信息来源相比,利益相关方的可靠性程度较低。利益会左右人们的意见,当断言的事情与人们存在重大利益关系时候,人们经常不按照与事物本来面貌一致的方式呈现或描述事情。
因此,在相信利益相关方之前先相信利益无关方。
对信息来源的质疑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知识或专业技能;
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判断某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合理途径是,考量这个人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 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所做出的判断是最可靠的,但该判断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该专家所研究的领域,而且该判断与该领域内的其他专家们的判断并不冲突——人们有时会错误地认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理所当然的是其他领域的专家。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可信性是基于理性,而不是感性,即使对专家的意见也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多数人的观点并不等于正确观点,即使最权威的专家也难免偶尔出错,毕竟专家也会作出感性的决定——利益可能会左右专家的意见。
tp5.jpg(5)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心悦诚服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不接受。“
理性的力量有限,它只能令人信服,不能让人诚服。真正说服人的大多还是靠感性,感性具有打动人的力量。正如一个满嘴谎话的人,信誓旦旦说出的话也会让人产生迷惑——他到底是诚实?还是假装诚实?
语言文字并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形成一个语境,语境会人拨动人的情感,情感驱动行为。”73855定律“表明: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你说话的语调,而55%来自外型和肢体语言。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发音浑厚有力,那么他就会给人一种可靠,自信的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发音软绵绵,没有力气。那么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自信,不靠谱,甚至不老实。
理性和感性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两种力量,任何一种力量都会左右人的判断。明智的判断(或选择)建立在感性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理性代表一种现实主义,感性一种代表理想主义,理性和感性的综合则代表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做出最优的选择,它代表一种实用主义。太过感性,优柔寡断;太过理性,不近人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感性切入,理性回归;感性做人,理性做事,才是合理利用两种力量的方式。
语言文字中的逻辑代表着理性,修辞则代表着感性。优秀的思考者会用修辞赢得他人对自己的观点的认同,用逻辑来证明或支持自己的观点。修辞和逻辑是批判性思考者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两种技能。
tp22.jpg
什么是修辞?
语言和表达不仅具有字面含义,还具有情感意义,而影响人心理变化的语词就是修辞。修辞可以在不经意间影响人们的思维,并让人们相信自己很客观。
例如,”老头“和”怪老头“会激发不一样的情感,第一个令人愉悦,第二个令人不爽。
“堕胎“和”谋杀未出世的婴儿“则激发出的抵触情绪的强弱明显不一样。
常见的修辞:委婉语v粗直语,闪烁其词,贬抑,刻板印象,暗示,加载问题,嘲弄/讽刺,夸张,替代证明,重复,视觉形象,煽动等等。
例如:
-
委婉语v粗直语
-
”被羁押的人“v”囚犯“
-
”军事行动“v”战争“
-
闪烁其词
-
”高达“ 月薪高达1万元(实际收入0.5w)
-
”低至“ 利息低至每日5元(实际利率超过36%)
-
刻板印象
-
”别在意他的话,他就是一个老古董“
-
“你觉得马云会在意你的看法?他可是资本家”
-
暗示
-
”隔壁老王经常去你家。“
-
”你看这顶帽子是什么颜色?“
tp23.jpg
煽动是修辞中最常见的伎俩,旨在传播错误观念并寻求民众力量,常用的煽动技巧分为四类:
归为另类;
妖魔化;
激起排外心理;
激发恐惧仇恨情绪;
批判性思考者要做的就是识别它们,避免欺骗。当你被演讲者(成功学)迷住、热血沸腾、怦然心动时,一定要冷静思考,压制冲动,抑制愤怒,努力寻找论证。
(6)不动声色的欺骗——谬误
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使用者有可能使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他的结论。
21种思维谬误:
相关性谬误
- 诉诸人身的谬误——试图通过讨论立场的来源而不是针对立场来反驳论证。
例:母亲询问外出约会的女儿:你要去哪?女儿:你干嘛老是针对我。
- 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对方的观点来驳斥对方。
例:A:乡村教师严重不足。B:寒门难出贵子。
- 虚假的两难境地——试图提供难以接受、难以企及或难以置信的选项,结论只能从这些选项中择取。
例:要么买房,要么买车,没有更好的投资。(还可以买国债)
- 错置举证责任——通过把举证责任推给对方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立场。
例:A:我们俩非常般配,做我女朋友吧。B:我才不信了。A:你不试一下,怎么会知道呢?
- 乞题——把待争议的论点重新包装成“证据”来出示。
例: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因为没有比这更好的款式了。(用结论来证明结论=废话)
- 诉诸情感——通过煽动我们的情感来“支持”论点,而不是给出真正的论证。
例:推销保险:风险不由人,富贵一场病。只有傻瓜才拒绝保险。
- 无关结论——难以归为上述各类的相关性谬误。
例: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你知道我们请了很多明星出演。(请多少明星和电影质量没关系)
1.jpeg
非演绎谬误
- 概括谬误——仓促概括、从例外中概括,又称以偏概全。
例:A:这家伙是河南人,河南人都不靠谱。
- 弱类比——根据事物间有争议或不重要的相似性提供论证。
例:狼很危险,狗是狼的近亲,因此狗也很危险
- 错误地诉诸权威——试图通过援引非权威的消息来源支持主张。
例:专家:吃大蒜可以治疗癌症。
11.错误地诉诸公众——引用公众意见来处理无法由公众意见解决的问题。
例:你不该相信他,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撒谎。
- 求因果关系的谬误——认为先后相继的事件之间,或两个同时出现的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
例:公鸡报晓之后太阳才升起。因此,公鸡是太阳升起的原因。
- 滑坡谬误——未经证据支持地警示某些事情会逐步发展出一个不受欢迎的结果。
例:你今天同意他请假,明天就会同意所有学生请假。
- 无法检验的解释——基于无法检验的解释表达观点。
例:普遍都道德沦丧,犯罪率上升了
tp6.jpg形式谬误及语言谬误
-
三种形式谬误——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中项不周延。
-
模棱两可与歧义谬误——同一论证中多次出现的某语词或短语可以做不同的解释。
-
合成与分解谬误——把某物的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征错误地归为整体特征,或是相反。
-
混淆解释与理由——假定解释某事件发生的方式或原因,试图为该事件提供理由或辩护。
-
混淆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未能注意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同真但可以同假。
-
一致和不一致——前后矛盾的信念是不一致的,但这并不构成对所持任何信念的反驳。
-
误算概率——错误组合独立事件的概率、赌徒谬误、忽略先验概率与错误归纳换位。
(7)命题的逻辑——范畴逻辑与真值函数逻辑
范畴逻辑的逻辑基础是类别(范畴)之间的包含与排除关系,直言命题就是陈述类别之间包含或排除关系。表达范畴的命题主要分为四种:A、E、I和O。
pp2.jpeg
A:所有的S都是P;
E:所有的S都不是P;
I:有的S是P;
O:有的S不是P;
(S称为主项,P称为谓项)
pp3.jpeg
A和I属于肯定命题,E和O属于否定命题。A、E、I、O四种命题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中A与E为反对关系——可以同时为假,但不可能同时为真;I与O为下反对关系——可以同时为真,不可能同时为假;
pp4.jpegA与O以及E与I为矛盾关系——它们的真值相反。以上逻辑关系也称为对当关系。
对当关系的应用在于,如果知道一个直言命题的真假,利用对当关系就可以推出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比如,已知A为真,则E为假,同时I为真,O为假。
pp5.jpeg
如果两个命题为真的条件完全相同,即不可能出现一个明天为真而另一个命题为假的情况,我们称两个命题为等值命题。
pp1.jpeg
很多日常表达其实都可以转化为直言命题形式。
例如:
-
每一个X都是Y;
-
所有的X都是Y;
-
只有大二学生才是合适的候选人;
-
所有合适的候选人都是大二学生;
-
唯一准入的是超过21岁的人;
-
所有准入的人都是超过21岁的人;
-
新疆到处都正在下雪
-
新疆的所有地方都在下雪
-
大多数水煮枇杷难以下咽
-
有点水煮枇杷树难以下咽的
换位:改变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即调换S和P的位置,E与I为等值命题,A与O不等值。
所有的S都不是P == 所有的P都不是S;
有的S是P == 有的P是S;
论域:人们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提出主张,这就为语言设定了范围,如老师对学生说:”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及格了“,这里”每一个“指学生,不是老师,家长或其他人。
补类:指论域中并不包含的对象。如,”参加考试的人“的补类就是”没有参加考试的人“。
换质:把肯定命题变为否定命题,把谓项变成原命题的补类。A、E、I、O换质前后互为等值命题。
A:所有的武功都出自少林;
换质:所有的武功都不是出自非少林;
E:所有的鱼都不是哺乳动物;
所有的鱼都是非哺乳动物;
I:有的人是汉人;
有的人不是非汉人;
O:有的人不是赢家;
有的人是赢家;
换质位:调换主项和谓项的位置,分别用补类替代原命题。A和O换质位前后都是等值的,但E和I不是。
A:所有的蒙古人都是少数民族;
换质位:所有的非少数名族都是非蒙古人;
O:有的汉人不是黄种人;
换质:有的非黄种人不是非汉人;
p6.jpg直言三段论
直言三段论是由三个标准的直言命题构成的三段论。
例如:
所有的P都是M
所有的M是S
所有的P是S
检验三段论是否有效有三条规则:
前提中的否定命题数量必须和结论中否定判断数量一样;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任何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必须在前提中也是周延;
例如:
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天才;(有的天才可能是科学家)
有的天才不是作曲家;
有的钢琴家不是作曲家;
(天才是中项,但未周延)
所有的大地主都不是企业家;
所有的大地主都是资本家;(未必所有的资本家就一定是大地主,可能是暴君,贵族)
所有的资本家都不是企业家;
(资本家在结论中是周延的,但在前提中未周延)
5514519.jpg真值函数逻辑
真值逻辑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结构,其中的逻辑取决于“并且”“或者”“如果”等词语。
这里主要讲下假言命题,通常假言命题的形式是“如果..........那么......",例如:如果张三在家,那么李四就去上班了。”P→Q“就是假言命题的格式,”→“表示假言命题的连接词。
假言命题中只有当P为真,Q为假时,该命题为假,其他情况都不算假。
例如:如果小A今天中奖了,那么明天就请我们吃大餐。
第一种情况:小A没中奖,但他依旧请我们吃了大餐。(未违背命题,毕竟没有说没中奖怎么样)
第二种情况:小A没中奖,也没请我们吃大餐。(未违背命题)
第三种情况:小A中奖了,请我们吃了大餐(实现了意愿)
第四种情况:小A中奖了,没请我们吃大餐(违背了命题,所以为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