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吃完蛋炒饭后喝凉水导致拉肚子,我们能憎恨这位母亲吗?因为她无知,因为她从内心深处的出发点是爱这个孩子的,所以我们不能憎恨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后妈明知道吃完李子后喝热水会拉肚子,但就专门给孩子这样喂食,我们会憎恨这样的后妈吗?会!因为她从内心深处就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友好行为。所以人们在辨别一个人的行为时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同样都是对孩子造成的不友好的结果,但两者间似乎又有所不同,而人们心里的憎恨也有所不同。
一位桥梁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桥梁垮塌了,后来调查发现该设计师在设计桥梁时使用的参考文献里面的结论公式是错误的,所以导致桥梁设计时计算出的受力不准确进而使用的钢材结构有误导致的桥梁垮塌。请问我们会认为这个设计师该获罪吗?
另一位桥梁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桥梁垮塌了,后来调查发现该设计师在设计时因为计算错误导致桥梁使用的钢材错误而垮塌。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设计师该获罪吗?
再另一个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桥梁垮塌了,后来调查发现是因为包工头偷工减料使用了没按设计要求的钢材。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设计师该获罪吗?包工头该获罪吗?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核心不变,有人憎恨,有人却是值得宽容的。那么同样的结果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人们的情绪?于是对此展开研究,发现人们对憎恨这些事物的表现均出现在有意这个字眼上面或者过失这个字眼上。有意代表了什么呢?很明显,有意代表明知故犯。那么过失代表什么呢?过失代表有能力避免但没能去避免。那么为什么人们对无知的结果却是宽容态度呢?无知又代表什么呢?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是什么样的区别让人们的情绪得出那么不同的结果呢?最后发现这些表面的无知,过失,或者有意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道德!失去道德就让人产生憎恨情绪,而没有失去道德责让人宽容。很明显,有意,故意,明知故犯就是失去道德的行为。而过失则是有能力避免但没能避免,这也就显得让人气愤,若真没能力避免人们反而释然了,这就显得主观上存在道德问题,客观上有产生了不好的结果,所以人们憎恨。然而无知就不一样的,无知是从根本上就不能避免,也没能力避免,但在内心却还是做着自己认为有道德的事,所以人们不能把一个人想做有道德的行为认定为不道德行为。所以无知的行为不会成为不道德行为,也就不会有人憎恨了,也就宽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