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每日一写8(第二次主题作业)
10月2号听了毛毛老师《写作者需要什么特征》之后,我感触很深。其中,毛毛老师说,写作者需要有“三心”:童心、诗心、初心。
对照这三点,反思自己,我觉得自己童心是有的,我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诗心嘛,也还算有,自己有时候也挺有诗意的,不过我前面写的有些文章,太平铺直叙了。可能是看的书比较少吧。果果老师说:“没有输入就会比较难输出。”自己看的书比较少,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比较平淡,没有好的句子。至于初心嘛,我其实也想写一些让人读了可以愉悦的文字,也一直想写一些优美的散文、随笔之类的文章。但回过头去看看,发现自己写的很多文章都太平铺直叙了。
毛毛老师说:“即使你写日记,也要写出有思想的日记。”对比自己前面写的文章,很多都只是记录了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因此,头两天我就有意识的,让自己在这几个方面,去突破自己。想写些优美的文章出来。
我打算写一篇游记。因为9月26号我去了一趟丹霞山,回来之后就一直想写一篇有质量的、感觉美一点的、有诗意一点的散文来。但苦于不知道怎么下笔。
于是,我请教了毛毛老师。我问她,怎么写一篇优美的游记。她跟我说要避免那种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形式。尽量写成了情感式的游记。为了避免像前面的文章那样平铺直叙。我尽量在适当的时候引用一些古诗词。
比如,我在写《走近烟雨丹霞》一文中,描写到水上竹筏小舟的时候,因为当时雾很蒙,竹筏上的人忽隐忽现的,我就运用上了《江上渔者》的一句诗句,“江上往来人,出没风波里。”我当时把这句诗改了一下,改成了“江上往来人,出没烟波里”。用上之后,觉得很符合当时的意境。
又如,当我们去丹霞山的时候,开车开了3小时左右,又下着雨,刮着风,飘着雾,可以说历经了辛苦才到达丹霞山的。我就引用了一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我改成了“山一程,水一程,伸向丹霞那畔行”。
再比如,当爬到长老峰顶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踩着云在山顶上行走。于是这里我就引用了“飞在青云端,手可摘星辰”。我把它改成了“走在青云端,手可摘星辰”。就这样引用,山高而险,云深而朦的意境就出来了。
长老峰其实是很高的,悬崖峭壁,很陡。栏杆的旁边就是白茫茫的望不到底,深不可测的云海。所以走路的时候腿都在颤抖的,感觉就像是踩在了高高的云海里面的。因为高,感觉只要手举起就可以摘得到星辰,(当时不是夜晚,是白天,当然是没有星辰)。但这样用上一句诗句后,意境就出来了,文章好像也美了很多。
再如,当所有的游人在山顶里面行走的时候,雾是特别特别浓的。能看得见的空间也很有限。要走得很近,才能看清对方的脸。在这里,我用了一个比喻,所有的游人,所有的景物都成了雾的“囊中之物”。这样一形容的话,就能够把雾浓、朦胧的特点显示出来了。
这篇文章写好之后,我又配上了当时拍的图片,读者读了文章,看了图片,就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反思果果老师说的话:“没有输入就不能更好地输出”,能引用上那些古诗句,得感谢自己以前和孩子一起背诵过那些古诗词,不然,也会想不出来的。写作是个慢功,需要多阅读,多积累,还要多思考。
如果问我听了课后有什么收获,我在《走近烟雨丹霞》一文中的运用,和我以上阐述,就是我收获。
漫漫写作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