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从感官体验看上去都是从味觉得到的,其实还有许多超越当下的感觉,包括平时对酒认知的影响。比如参观葡萄园,参与葡萄酒的酿造,听闻葡萄酒的讲解,接受香气味道的心理暗示或诱导,观看侍酒表演,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都会影响当下的感知。
人们常以“口感好”“顺口”来形容酒,总体来说是一种心理感受。但心理感受并非仅由心理升发,但而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具体感官为桥梁、为媒介,最终促成了葡萄酒品饮时的心理反应。对酒的整体感受并非在饮用这个最终环节决定,从葡萄园到采收、酿酒、灌装、陈放(栽培、制作、品饮)的全过程都有体现。
佛家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说,此六根为人接触外界的通道,天地自然莫不以此为“窍”进人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经验丰富的品酒师,是可以通过酒的状态反推葡萄的品种、生长的气候、酿造的工艺、酒体的熟成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心,即通过眼、鼻、手等感官之根,来与天地万物相沟通,而把酒的“味道”,徐徐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最终深人人的意识和精神层面。
如果以佛家“八识心王”来释,既直观又贴切,佛家认为,人的意识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互而形成的,前五个感官对葡酒感知后,自然会形成各自的记忆和认识,、舌头在品饮过程中触及酒液,自然会形成酸甜苦鲜咸等体感。久而久之,这五个官能的体验最终形成了对葡萄酒的综合认识--意识,即识别和判断。而对于品酒较多、体感较强、意识强烈的人,就会把这种意识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末那识(第七识)。认知上升到第七识的人会对葡萄酒产生一种依赖和习惯,这种惯性会形成强烈的自我判断体系,有人因此成为优秀的品评师;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偏执狂。而那些品评师就有机会进入第八识--阿赖耶识。在第八识里, 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把这种对酒的的精神维度上升到“道”的层面,融入价值取向,同时又把这些全部转化为因缘的种子。
品酒与喝酒的区别,就在于品葡萄酒时需要调动“眼耳鼻身意”等全部感官,去认识自我,也认识这个没有自我的天地自然,最后形成成一颗审美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