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说 2017-06-01
教案一说
23年来,一直当老师,呵呵,也只能靠这门手艺谋生,很荣幸当个教师,但写教案一事一直是我不想做的事,今天壮个胆一吐为快。
一到检查之时,我就忙了,平时的集体备课,同事间的说课,翻阅资料,做试题,做PPT等没少做,详案,简案,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一直纠结。
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格式完整——有课题,有学情分析,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课时安排,有教具准备,有教学流程,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
内容具体——一篇课文的完整设计,总得有个千把两千来字吧。
字迹工整——为什么要工整?那是因为领导要检查啊。
且这样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一个样。
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开始了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负责1~2单元,然后从网上或者朋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发给年级组的老师们共享。
老师们真的会用这样的教案吗?根据我的长期观察,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基本不用的。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怎么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那么,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什么时候有用?检查的时候!
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面对这样崭新的教案,我常常无语。
静下心来想一想,写这么繁琐的教案,到底是为了什么?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
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
问题出在谁的头上?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
那么,检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查什么?查个性化教案。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作业呢?当然会精心设计。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当然也行。
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每次学校青蓝工程,我这个师傅总会要求徒儿认真书写标准工整的教案,经我过目,才可上课,这正如喻校讲的“三年成形,五年成才,八年成名”。至于八年以上的老师们,教案一事真得正儿八经地讨论讨论。
也许领导,家长会说,这样自由写教案,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我想说: 不会啊,管理者进入课堂听课,看课堂效果呀。听的过程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看课堂目标适切与否,看教学现场是否足够精彩。听课,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是否真的备过课。
也许大家会说,领导很忙,哪里来的时间?
哈,还有比进入课堂听课,诊断课堂更重要的事情吗?当然,领导要是觉得还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没辙了。
关于教学反思,说真的,也值得反思。
真的每课都需要写反思吗?我以为,为反思而写的反思,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那种两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质量?写了,还不如不写。
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败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度的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也许你会问,平时工作那么忙,哪里那么多时间写反思?!
别急,我不是说每课都得写反思。而是,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感触的时候就不写。
但是,刚站讲台的年轻老师肯定得写,并且天天写心得,节节课写反思,我每带一个徒儿都要从严要求,今天的实习老师易骄老师刚交了篇心得,她是今天下午才入这个职场的,附上。
今天下午,会议说明实习事项之后就跟着导师开始了正式的实习。心情是期待又忐忑的,期待是希望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能有所成长,为下个学期正式站上讲台做好准备。忐忑是因为我是非师范生,没有实习经验,上手会比较慢,心里总有一点没有底气。不过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能干负责的师父。从教学到工作日常,详详细细地讲了很多,感恩。
师父讲的分为两个大块。
教学:首先要熟悉教材,不仅仅是新课,还有整本书的知识点,因为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在课堂里体现出来,有的放矢,上下连贯。 第二,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备课后师父帮忙过目指正后上课(师父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与教学资源,还借电脑给我备课)
第三,利用可以锻炼自己教学的机会,如改作业中发现错得多的就可以有一次小的讲解课。
第四,多多听课,还可以听其他老师的课,听课之后尤其要有反思,从老师怎么上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自己上课会怎样上,有什么借鉴有哪些可以改进等几个反面反思。
班主任日常。首先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大致内容,从早操到晚修具体事项有很多。这些都能帮我尽快适应学校的节奏,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其中还有很多小方法,比如晚自习管理,具体的任务,具体的时间分配可以提高效率。
今天做的事情有,听了一节新课(unit11第一课时),晚餐跟餐,晚自习,批改作业。
第一次听课没有提前做准备,有些茫然。只觉得师生之间的配合默契,上课一气呵成。重难点反复操练,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层层递进。下次听课准备先预习课文,然后分层次课程记录,从导入到新授再到练习到巩固有重点的听课。(以旧带新,water /milk)
晚自习学生到的比较晚,加上试卷任务,作业很多没有写完,作业批改遇到问题是,自己没有提前了解作业是什么,批改的时候扣分重默和家庭作业,要不要写中文,要不要写句子,格式是怎样没有了解。试卷批改速度很慢,有时候分数还算错了,作文也看得慢,有些知识点不记得还需要百度查,效率很低。
总之,第一天还很懵,第二天要继续努力。有好的师父带我,我也有决心,相信一个月必有成长,加油。
我想,新老师做扎实事,万事都不难!
也许,你还会问,那么,我一学期都没感触怎么办?
好办,你可以下岗了!真的!
如果你教一个学期,对自己的教学一点感触没有,那你还教什么书?
再来说说公开课备课吧。
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有些老师问我,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我说,我没教案。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两三年,也上过好几次公开课,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但思路,流程,时间分配都体现在PPT上,一个PPT至少也得4,5个小时。
为什么不写教案?没什么写。
什么?公开课不写教案?
是的!这几年,我一直这样的。
为什么公开课不写教案?
且听我说来。
我也有过去外地听课的时候,似乎都没发个教案给听课的老师啊,也许他们的教案几千个字,不能说这不是名师吧,但仔细想想,课堂应变情况很多,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答对了怎么引导;学生答错了,老师怎么引导。有的还预设了三四种不同的回答——当然,老师的评价语也有三四套。累啊!那这样的教案,会有一种读剧本的错觉。
课堂,不是剧场;学生,不是演员。预设得细致一些没错。但是,学生的回答,岂是你可以预先写出来的?你的回应,岂可做到滴水不漏吗?
再说,写在教案上的语言,是什么?书面语言!课堂上的语言是什么?口头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有些课,觉得老师在背教案?因为他把教案中的书面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语言固然优美,句式固然齐整,但,这样的课,听着累,学生也往往云里雾里。这不是交流,而是在卖弄才情!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薛法根等老师的课,为什么会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是用很朴实的口语,在和学生交谈,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在给学生朗诵。
没有写教案,不是不备课。
备课的力气花在哪里?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思考教学的目的,安排教学板块。脑子里,想好几个环节,想好几个主问题。时间的合理分配,至于教学语言,随机生成。
这样,你的脑子里,便没有了教案的束缚。
你不用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回答用哪句妙语去评价;
你不用刻意去经营,哪个环节的过渡语该怎么出彩;
你不用刻意去追求,哪个教学节点该博得老师掌声。
你不会在乎这些,因为,你知道自己为学生上课。
把教案写短一点,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自由一点,潇洒一点。
把教案写长了,课就短了;把教案写短了,课就长了。
该做的做了,该做好的做好了,不愧于三尺讲台,至于表面文章不写也无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