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有了自我意识后,开始判断别人的行为能否表现出ta爱我。然后,我看到了许多以爱我的名义为自己的图谋,也意识到有人偶尔确实想爱我,但是所用的方式令我不快。
当然,我也观察他们爱他人的行为,然后就免不了相互比较。“比较”这个词往往与“失望”相联系。而且由于想要他人全部的爱,再加上虚荣心不时作祟,所以我有时斤斤计较,或许还有点儿面目可憎。
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之爱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往往在黑白之间。黑色是完全冷漠,白色是理想之爱,二者之间无数种灰色是绝大多数爱的色调。
而且,这个灰色的爱与黑色之间往往有其他的人或事的灰色调,也一定有白色的对自己的爱,在ta的优先级里,对我的爱要为这些让步。
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永远都是自己,每人个人的白色里都有对自己的爱。或许有的人总让自己受苦,那说明他能从中获得他所认为的比受苦更重要的东西。
可是,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爱自己的吗?
也不尽然,自己爱自己的行为都是要权衡的。比如现在选择玩还是选择赚钱?它受金钱的限制;回顾往事,当初如果我......那么我肯定比现在过得好,它受当下眼界格局的限制;他还会受性格、工种、地位等等限制。
自己爱自己尚且有许多的局限,许多的妥协,许多的不得已,许多的现在自己还做不到,更何况那个不是百分百爱自己的他人所做出的爱的行为呢?
或许,有时ta甚至都不知道ta的某些行为是不够爱的表现。
所以,在感受被爱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自己能接受的爱的程度在哪个范围内?Ta对自己的爱的程度在哪个范围内?
再想一想自己能接受哪些方面对爱的限制?允许它们分别限制到什么程度?Ta的局限是什么?分别局限到什么程度?
若自己能接受的程度与ta付出/局限的程度相匹配,那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不匹配,那么就要考虑双方能否调整?如何调整?或者是否要重新定义二人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