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部从播出开始就话题不断的《都挺好》吗?大家对这部剧的大结局似乎不甚满意,诸多微词基本集中在“编剧三观不正”上,质疑明玉人设崩塌,“就这样原谅苏家父子不合逻辑”。
在此笔者想说的是,对于《都挺好》是否烂尾暂且不提,当初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追剧,除了为剧里剧外的苏明玉们打抱不平,是不是还可以留下点别的东西呢?比如了解一下是什么让明玉从爹不敢疼、妈从来不爱、受尽苏明成欺凌的小白菜长成了睡豪宅、开名车,最后还找到真爱的公司老总?
什么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人们面临危难、创伤、高压情境时的良性适应过程。比如从小生活在母亲和兄长压迫下的苏明玉不仅没有被家庭拖垮,长大后还成为了一位“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强大女性。
能体现出人们心理弹性的逆境除了糟糕的原生家庭、有毒的亲密关系,还有严重的健康问题,或是经济、工作上的巨大压力——那些拥有高水平心理弹性的人总是能从这些“hard模式”中幸存下来,并且往往还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并不罕见,相反,即使在普通人身上,我们也能观察到心理弹性的印迹。例如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一开始的惊慌失措、难以置信很快变成了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浩劫之后不仅灾区的物质重建速度超过大家的预估,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速度也刷新了研究者们以往对于心理危机的认知。
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不同,一个拥有心理弹性的人也可能会在逆境中体验到沮丧与挣扎。经历重大创伤或者挫折性事件后,悲伤或者是其他情绪上的痛苦是很常见的——心理弹性并不能使人对消极情绪免疫,但它可以让我们即使处于极端环境中也能快速调整身心资源,适应性地应对眼下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心理弹性也并不是一种“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的特质,而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而习得的行为、思维,以及行动模式。
心理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虽然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有很多,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拥有几段能够让我们获得滋养与支持的人际关系。这些支持与滋养可以来自家人、爱人,以及友人——与他人联结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爱与信任,还可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榜样(role model),获得鼓励、恢复信心,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水平。
举个栗子,《都挺好》中,苏明玉虽然没能从家人那里获得滋养与支持,但她与自己的人生导师蒙总之间的师徒之情、与柳青的同门之谊,以及与石天冬的相知相爱,无一不在为她注入心理能量,护持着她凭借强大的内心一路走到了前半生的人生巅峰。

除了正面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弹性还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根据事态发展制定有效计划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些计划的能力;
对自己的力量与能力抱有信心,积极地看待自己;
与他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对强烈情绪或冲动的管控能力。
上面所提及的都是能够通过指导与适当的训练所习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弹性的建构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过程。人们对创伤和压力性事件的反应各有不同。同样的一种建立心理弹性的方法,对于某人来说可能有效,但也许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作用不大了。
打开心理弹性的10种方式
1.与人联结。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与亲友、爱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接受来自那些关心我们、愿意倾听我们的重要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能够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有的人发现加入兴趣社团或是其他的本地组织中能够为他们带来社会支持,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此外,花一些时间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可以反过来让我们你自己获益(参考《2019世界幸福感报告》:助人可以得乐)。
2.避免将生活危机看成是世界末日。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创伤或者挫折事件,但是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诠释以及反应方式。不妨问问自己一年后、三年后,又或是十年后这个问题是否还是个问题。当我们开始动手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微妙地感觉到情况在变好,这时候不妨抓住这个感觉,然后放大它,最后事情也许就真的转危为安了
3.接受“变化是生活的常态”。从前定下的某些目标也许因为当下的环境不佳而不得不被搁置。接受我们对某些事情的无能为力能够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到那些尚可挽回的事情上。比如尽管明玉“很有钱”,但面对患上阿兹海默症的苏大强,也是无计可施。于是暂时放下自己的事业,陪伴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4.朝着梦想小步向前跑。建立一些实际的阶段性目标,然后坚持定期完成这些小目标——无论它们看上去有多么微不足道——每前进一步,我们都会离自己梦想近一点。与其一心扑在那些看上去一时半会儿肯定实现不了的目标,不如问问自己:“今天我就能做到的、能让我向着梦想靠近的一件事是什么?”
5.杀伐决断、利索行事。尽自己所能采取一切行动来应对困境。主动进击,而不是逃避,不要寄希望于问题和压力会自己走开。依然是明玉的例子,进入师范学院后,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为了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勤工俭学,最后在遇见贵人时主动自荐,从而抓住了机遇的小尾巴。
6.在苦难中反省、探索自我。人们常常会在经历了某种形式的失去之后发现自己成长了。比如失去了健康,遭遇病痛折磨,却发现自己与身边人们的关系更近了(参见患病后的苏大强);又如经历挫折失意,脆弱感性的同时,变得更有韧性、自我价值感更强、精神境界更高、更珍惜生活与身边的人和事(比如失去一切之后的苏明成)。
7.建立自己内在的正面形象。问题现前时,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任自己的直觉有助于构筑心理弹性。
8.目光放长远。即使是面临可能让人极度悲痛的事件,也请尽量将这件事放在一个更宽广的图景中,去洞悉这件事在我们的整个人生历程中可能会起到的作用,而不是单单聚焦在这一件事情上不断夸大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高考没有能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并不是世界末日,我们还可以通过考研或是GRE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人生中所谓的“弯路”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风景也说不定。
9.保持乐观的态度。乐观能让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保持期待。试着想象自己所向往的生活,而不是一直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10.关照自己。留心观察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去参加那些能让自己放松和享受的活动。规律地锻炼身体。关心照顾自己能帮助我们从身心两个方面为可能到来的逆境做好应对的准备。

其他增强心理弹性的方式还包括以书写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想法,这些文字可能与我们的创伤有关,也可以是关于生活中其他压力事件。此外,冥想与灵修也会帮助某些人建立联结感、重拾生活的希望。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识别出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方式,并将这些方式作为私人订制的训练策略,用以构筑心理弹性。
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
以往的经历能帮助我们发掘自己心理能量的来源,从而让我们得以发现可能对自己有效的建立心理弹性的方式。下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以及面对压力事件时的反应:
哪一类的事情最让我感到压力山大?
这些事情通常是怎么影响我的?
当我感到沮丧时,有没有一个人让我光是想到TA就会感觉好很多?
当我遭遇创伤或高压时,我曾经向谁求助过?
在我人生中的艰难时期,我是否从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学到了什么?
当我帮助了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的时候,我自己是否同样有所获益?
我曾经成功地克服过什么困难吗?如果有,我是怎么做到的?
有没有哪件事或哪个人让我对未来倍感希望?
保持柔韧,灵活处事
具有心理弹性意味着在处理压力情境或创伤事件时,我们能够灵活变通、在生活中保持平衡:
允许强烈的情绪情感流经自己,同时也允许自己偶尔能够暂时封闭这些情绪,以便能够理智行事;
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危机能够采取行动主动出击,也可以适当退后让自己有时间进行休整;
花时间和亲友、爱人待在一起,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与鼓励,让自己在联结中获得滋养;

接受别人的帮助、信任他人,于此同时也信赖自己、依靠自己。
寻求帮助
心理弹性还体现在人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主动寻求帮助。除了可以充当压力缓冲带的家人朋友,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获得支持:
自助小组。这类社团组织可以让具有相同问题的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提供支持。比如失独父母互助小组、阿兹海默患者家属交流群等。通过信息共享与思想情感的交流,小组成员们可以为彼此提供帮助、相互取暖,从中感受到在哀恸与悲伤中的自己并不孤单。
有类似经历并成功应对的人所写的书或其他出版物。比如抗癌成功的李开复所著的《向死而生》,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如果像明玉一样少年不幸,还可以看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或是王君的《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在一位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找到自己的解药。
在线资源。尽管资源的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对自己有所助益的信息。
对于很多人来说,上面这三种资源获取的渠道已经足够他们用来构筑心理弹性。然而,有时候也许会有一些人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通过自己来提升心理弹性的水平。这时候联系一位专业的心理健康顾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当创伤经历或者压力事件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更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尾声:继续这场人生之旅
心理弹性之于人生,就好像是救生筏之于江河。在人生这条河流里,大部分时间也许我们只是平缓地顺流而下,但偶尔也可能会遇见激流、弯道、暗礁与旋涡。记录下沿途以及过去的航行经历对继续前进无疑是有帮助的,这样我们可以为以后的路线制定更完备的计划和策略。

遇见坎坷、障碍的时候,坚毅与自信显得格外重要。从湍急的水流中化险为夷能够提升我们的勇气与洞察力。如果能够得到几个值得信任的小伙伴一路相伴,那么在遭遇逆流、险滩的时候将是极大的优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