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

作者: 我是刘良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23:40 被阅读3次

    北大薛兆丰老师说这个概念学懂了就懂了经济学的一半。

    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确不懂成本。

    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最近在培训java编程的时候,会有一些同学虽然交了学费,但是每天上课却不认真听讲,在玩游戏或者在看小说。我就在想他们付出的代价可真够高的啊。

    2W的学费,大部分还是选择了贷款,承担了高达18%以上的年利息。每天授课7小时,周一至周五。这还没有算上中途的休息时间。

    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共计学习600小时,平均每小时要付出的货币成本是33元。

    如果选择在上课时间看小说,走神,那么那样得到的是什么呢?

    也就是得到短暂的快乐。放弃的又是什么呢?

    放弃的是货币成本,还有就是学好JAVA之后能够带来的更好的工作机会。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同样的4个月,一个班的差距就是巨大的,有人出去就是1万以上的薪资,而有些人出去之后完全找不到工作。

    参加这次培训的人,不乏是很多从各行各业准备转行的人。之前参加培训的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没学好,换行根本没机会,或者是机会渺茫。于是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参加完这个培训之后又返回原来的行业继续工作了。

    于是,那看起来放弃的只是每个小时33元的货币成本,实际上更大的成本还在后面,在那看不见的地方。

    关于成本还有一个很有趣概念的叫做:沉没成本。

    薛兆丰老师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你看,很多人在参加了一个付费社群之后,明知道对自己没有用,结果还是不肯主动退群。直到群里面的管理员主动请他出群。

    这就好像一个人去看了一场不好看的电影,结果他还是坐到了电影放完之后才离坐。

    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通之处,也就是明知道所付出的成本已经达不到目的了,可是还幻想着把那些成本赚回来。这意思就是,想继续享受那个使用成本。而理性的做法是,一旦成本付出去了,如果没有达到目的,那么就不应该再投入更多的成本了。

    你看,如果电影不好看,再继续待在那里,就相当于放弃了离开那里能够得到的好处。而那个被放弃了的好处就是继续待在那里看完电影的成本。

    每个人都有遇到与过沉没成本相关的事件。虽然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可是内心就是不甘心,一定想要把付出的给赚回来。

    有时候,将错就错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我在大学毕业前2月的时候报名靠驾照,结果毕业了还没有考出来。

    报名费花了3600,毕业的时候就剩下科目三没有考了。原本以为再等一个月就能预约上,结果等了两个月才预约上。

    当时的情况是,如果我毕业后立即离校,也去另外的地方。那么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再有空回来继续考试。我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放弃那里已经考的科目,等回家了再重新报考。因为已经投入了2个月学习,我只需要再投入1个月也许就能考出来。

    当时我就计算了一下这事,我付出的学习成本不光是那3600,还有那2个月。如果我选择以后回来再接着考,那么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而且等我再回来的时候我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如果我选择放弃那里的成本,那么我就需要再花钱,再花时间才能考出来。

    于是我选择了第三种。继续在那等着考完。也就是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投入成本。结果又花了两个月的生活费和时间才考出驾照。

    为什么要这样选?

    因为这样边际效益最高。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xh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