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关系中,我们都会感觉自己是付出多的一方。一旦对方没有安我们期待的回应,我们就开始抱怨、指责。我想大家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是怎么对我的?”或者直接质问:“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这些
其实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在我学习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四十岁还没有结婚。在课堂上她声泪俱下的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父母早逝,家中只有他们兄妹俩人相依为命,为了供哥哥上学她不得不辍学打工。哥哥大学毕业、结婚、生子,都是她在操持。哥哥家有什么事就是她的事,甚至侄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学习、择校、上什么样的培训班都是姑姑在操心。她说,侄子现在很叛逆,经常逃课,哥哥嫂嫂都在埋怨她,有一次嫂嫂直接冲她嚷,不让她进哥哥家的家门。说到此处,她骂哥哥一家狼心狗肺。
她非常愤怒的说:“我尽一切力量去照顾他们,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我每天醒来,就要为他们的事操心,我做得还不够吗?”的确,为了照顾哥哥,他可谓殚精竭虑,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与幸福。
老师问她:“你哥哥多大了,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为人夫,为人父,他的事可不可以自己做主?”她说,每次她哥哥嫂嫂嫌她管的多,她就发狠不再管他们,可是真到了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又解决不了,又来找她。老师又问她:“你管他们不辛苦吗?而且他们跟你的关系并不好,他们那你为什么还管他们呢?”她说:“当然辛苦,可我还有别的选择吗?我爱他们,不可能不管他们。从父母去世我跟哥哥相依为命,他们是我唯一的亲人呀,他们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可能满足他们。”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这为女士应该意识到,要让哥哥一家人获得幸福快乐,就必须让对方学会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拒绝。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链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斯科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