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this is a material society, 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从以前羡慕的科学家,飞行员,工程师,医生,教师等技术型人才转变为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是否成功,是否被看得起,我觉得这是一件让人心寒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倒退,皇权和金钱是中国古代人民评判人的点,在当时懂技术的人是被达官贵人所不屑的,所以古老的帝国才会在技术上落后列强很多,空守着大比财富最终被侵略瓜分,而与此同时的西方一直在崇尚科学,新发明层出不穷,于是民国时期国内一些家庭开始把孩子送去留洋学技术(主要是学医和古生物学)。
所以我认为社会不可以走这样的老路,哪怕只是一个趋势,都要想办法扭正。商业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中国缺少了匠人精神,这将是难以想象的灾难,像袁隆平或者屠呦呦等科学家用一生献身科研造福人类,或者杨绛钱钟书用一生书写文学,林徽因,贝聿铭恒久流传的建筑……这类人太重要了,经商拉动了GDP增长,给人们带来财富,而匠人的研究成果却决定了人们用钱可以换来的是什么,这是一切幸福的根本来源。这一切的根源不是政府开两次会,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的,这需要从政策,资金上鼓励支持,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在回想起曾经一中的同学们在三年里传递给我的是一种非常匠人的精神,他们顽强拼搏,学习一丝不苟,而且理科班基本上一个班报的专业都是医学,工程,机械,计算机等技术活,许是因为那片沃土太纯净,纯净到大家互相比着学习,拼命地学习…… 现在看来,当时的天地并不是全部,它是一个略带偏颇的象牙塔,是一个纯粹拜师不拜钱的地方,这种地方恐怕是以后再也难以找到了。而且这一切体现在专业报名上时,大家以大学投身于理科钻研为荣 ,说实话,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他们在我心里如此让我敬佩。
我本来没想过来到国外,如果一切照我以前的愿望来看,我可能会在天津学习园林,以后当一个园林设计师,结果我还是来到这里了,彻底走出了从前那个偏颇的书斋,而走到了另一个向反方向偏颇的地方,甚至我来的时候还报了工业工程(IE),还想以后当工程师,结果那一年学校系统大瘫痪,全校唯独把我分到了管理(至今同学们茶余饭后还会把这件事当成奇谈),于是我就学上了管理,后来报了银行金融。遇到了这些我身边的朋友们,现在看来,可能我本身没有当纯粹的匠人的命数,在钻研理工科的学业上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压迫并且排斥,不论我怎么学,仿佛这些知识都在用一种反对的眼神看着我,后来这种力量甚至改变了我亲手选的专业,让我,一个科学女青年第一次开始了解并相信了"科学边界"学说: 世界受一个未知的力所左右,而所谓科学规律,仅仅是大洪流中的一个规律旋转的小漩涡,如果有一天这个力量变了,那么所有原先的规律都会重新洗牌。
但不论如何,创业经商也好,有技术单干也好,体制内的人也好,或者是目前很火的"slash"青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在为社会做出不同层面的贡献,我相信,只要那个人通过努力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他/她都是值得敬佩的,而跨越行业歧视别的行业的人,是公认的浅薄且无知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