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通向自由的教育

【读书笔记】通向自由的教育

作者: 斯婷 | 来源:发表于2016-05-13 16:28 被阅读47次

    对于如何从人心的自然结构一步步微妙地扩展到社会和政治的正当秩序中去,洛克和卢梭两位思想家都将教育作为及其重要的途径。教育是从不知自然的自由到自然自由的中介,教育的目的,正是要让孩子学会运用理性获得关于神意、自我和社会的知识,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成为真正的理性自由人。

    洛克的教育观:习惯式教育

    教育要以人性为起点,对于人性,洛克有着复杂而清晰的理解,这也是他思想整体的基础。洛克认为要培养理性自由的自主之人,单纯趋乐避苦、渴望占有和支配的人性之恶正是要通过教育努力克服的。对人和物的支配和占有“这两种脾性,几乎是一切扰乱人类生活的不义和争斗的根源”,“占有性个人”恰恰是教育所要竭力避免的,人无限膨胀的主观抽象性、无尽的欲望和意志,恰恰是教育所要疗救的现代人的恶疾。

    洛克认为,人由心智和身体两部分共同构成,但与唯物主义的霍布斯不同,在他看来,人具有的主观性是第一位的。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的心智,有如“一张白纸、一块石蜡、一间空屋”,但心智这间暗室,能够借助感觉这扇窗户与外界想沟通。洛克否认人的心智中存在着某些先天的内在观念,白板上的一切,都来自对外界对象的某种摹写和相应观念的加工。人的心智最初的无规定性既蕴含着抽象膨胀的危险,也包含着塑造的可能。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了教育的缘故。我们幼年的微小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印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持久的后果。这就像在一些河流的源头,只需要一点点力气,就能将柔顺的水流导入不同的渠道,使它们走上截然相反的路线,最初在源头的小小指向,便能使它们获得不同的趋势,最终流向遥远的异地”。高度主观抽象的人丧失了自然的规定性,但这也意味着人通过教育能够重新获得好的规定性。洛克强调要将良好和真正的本原植入孩子的心智之中、自身之中,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产生对自己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具备真正的德性和仁爱之心,面对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感情、做出某种行动,这样的人才是脱离了抽象空洞的自我、获得了规定性的人格。

    使无规定性的孩子成为有品质的人是洛克教育的目的。对洛克来说,教育的本质,正是引导白板一般的孩子进入到经验世界中,通过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来使人抽象空洞的自我获得规定性。教育的过程是对人自身秉性的塑造,即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使人的身体和心智自身获得某种确定的形式。孩子原本是无规定的存在,而教育正是要借助经验实践的过程,塑造孩子的各种品质,使他能够自我约束、自由行动。

    在洛克看来,教育的手段正是“习惯成自然”。洛克的教育,试图为空的心智重新注入本原,以后天的习惯来重建符合神意的自然的习性,通过反复实践来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形成合理运用内在能力来行动的良好秉性。而在实践养成的习惯之外,心智也要通过学习和思考的实践活动,运用理解力进行脑力劳动,在自身中获得正确的观念与合理的知识,达到理性状态。

    在如何进行教育方面,洛克强调“习惯与风俗”、“对父母的畏惧和敬爱”、“自尊”、“模仿与榜样”、“兴趣与自由”、“合理的体罚”;同时,洛克注重身体教育、道德教育(勤劳、德性、教养)、理智教育(真理的意义、创造知识、学习的进程)的全面统一,洛克的教育要培育的是磨粗的手掌与纯真的心。

    卢梭的教育观:自然教育

    书中介绍,《爱弥儿》分为两个部分,以人的两次诞生为线索展开,前三卷铺展了自然自由的基础,后两卷则围绕道德自由的教育而推进,指导政治自由的内在实现,最终将自然、道德和公民政治的三重自由加以实现。卢梭认为,道德自由的旅程是一条充满着“恶”的旅程,而能抵御“恶”最重要的是靠之前的自然教育。因而我认为,自然教育在卢梭的教育观中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让孩子具有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习惯”,以人们从有关疾病的知识产生的死亡的预见而焦灼地陷入恐惧的状态为例,卢梭认为孩子的自然教育之所以是消极的,就在于让孩子没有预见,通过全部运用他身体的自然能力的自由,去克服预见带来的恐惧和毒害,进而具备在未来的岁月里对抗朽坏社会的意志力。

    宁可孩子不知,也不能让他自以为知、自以为是。无知本无害,谬误最有害。卢梭指出,受到过自然教育的人“爱劳动,性情温和坚韧,顽强,充满勇气”。卢梭所追求的是一种自在自为状态(in and for himself),人因而淳朴天真,像一个单子一样,成为了“纯一”(the single one)。所谓自然教育作为消极教育的目的,便是通过设置各种条件,将每个环节内的那些能力、需求和欲望限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之内,防止因他的需求和欲望超出他的能力而出现僭越状态。

    卢梭尽力遏制“德”的过早到来,他认为必须在完成自然教育之后才可以开始道德教育。必须首先通过自然教育来为道德教育秩序的建设提供人心的基础。然而,依据自然教育而塑造的个人德性,又怎样才能过渡到道德教育所培育的这种良知基础呢?卢梭认为光靠理性的发育和成熟时不行的。能够建构人的道德生活的,并不仅仅在于知晓,更在于靠内心的一种本原性的情感来驱使他做得到。不过,正因为一切道德活动的本质都在于如何引导、调整和运用人的激情,而理性的本质却是由激情来摆布的,因而理性只能服务于人的自爱的本能,不能成为最终驯服激情的本原,所以,我们必须在人的内心中置入一种新的光亮,找到一种新的激情动力,才能架起通往人与人的道德秩序的桥梁。卢梭所谓的“新的光亮”是不是就是在人在自然教育中所实现的自由——神意——内在的“良知之音”?对于良知和理性,卢梭认为“理性可以教给我们辨别好坏,但良知带给我们的是爱憎的情感”,“倘若没有人性中内在的理性的发育,信仰就会沦为一种启示;而倘若没有信仰,理性则会沦为意见的工具。”

    书中提到,黑格尔敏锐地发现,这种自然教育的结果,构建了现代自我的两重抽象性,即作为个体的“一”和作为全体的“一”。经过了自然教育,在爱弥儿的身上,个体的“一”和全体的“一”最初融合在一起,并将在未来的道德生活中为他注入越来越具体的经验内容。这应该是对卢梭自然教育最好的概括和总结。

    总结

    书中作者说,“洛克的教育是对自由之流的引导,它并不是要消解自由,而是要实现自由,使人成为合格的自然权利的行使者——理性自由人,用自己的力量和创造去获得人的规定。这也是理解洛克民主政治思想的基础,洛克之初最高权力根本属于人民的时候,他所说的人民不是只知自利的小民或狂乱的暴民,而是有理性的公民。”我认为这同样也是卢梭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从自然意义上的“人”如何进化成长为理性的“公民”,这正是教育的功能,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此重视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

    从教育的方法上来看,洛克的教育方法是积极的构建式的教育,而卢梭的教育方法是通过自然教育来抵御生命旅程中的“恶”,带有一定消极态度。洛克似乎更加注重教给人一招一式的武功,而卢梭似乎更加注重修炼人的内功。然而,在教育的目的上,两位思想家是一致的,都是要将无规定性的人塑造成理性之人,这种理性的实现既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也是为了实现政治国家的民主自由。教育,虽然表现为外在的规范要求,而内在的核心真是对自由的培育。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本书的书名为《自由与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通向自由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cm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