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6 二百六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语音整理
前面几章主要是在讲孔子在国君前,在国事上是如何尊崇周礼的。而这一章,则具体到如何对待朋友,尤其是对待即将死去的朋友又该如何去做。
本章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就是朋友死了,(如果无人安葬,)找不到归宿,孔子就会说,让我来给他操办丧事吧。
这里重点就是“归”这个字。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叫“归”,就是人死以后魂归天地,待以再生,享受子孙的祭祀。《左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子产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就是说,在古人的理念中,人死为鬼,天地父母是最终归宿,也是人之灵魂的安身之所,也是接受子孙祭祀的地方。如果无所归,就成了孤魂野鬼,无人祭祀,成为厉鬼。这个信仰在中国的民间一直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人们陷入穷途末路的时候,这个信仰就会被激活,总是会大喊一声,我的天啊,我的娘啊。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穷返本”,这个“穷”不是贫穷,而是无路可走。我们看“穷”这个字,上面是个穴,下面是力,就好像一个人掉到洞穴里,有力用不上。反本就是归真,归于本源,重新回到天地之间。
所以说,在中国人的信仰里,没有比人穷而不能反本,也就是人死后灵魂找不到归宿更加严重、更加悲痛的事了。所以孔子面对朋友之死,如果没有人能够安葬他,让其有所归,那他就会当仁不让,仗义疏财,来替朋友办理后事,这是符合礼制的事,也是符合中国人信仰的事,当然也是积德行善的事。
另外一个字是“殡”,啥叫“殡”呢?就是安放遗体的灵柩,或者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方去。现在还把安葬死者的过程叫做出殡,而火化遗体的地方叫做殡仪馆。
在《礼记》里也有这样的记载,“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意思就是说,如果有朋友从外地来,没有地方住,孔子就接到家中住,如果他不幸死了,孔子就帮忙料理后事。可见孔子与朋友的相处是尽心尽力,仁至义尽。
我们仔细想一想,人生一世最凄凉的事儿可能就是无人来料理身后之事,“无所归”。可能就是因为死者的亲人都已经不在了,导致离世后只能被扔在路旁,无人来管。而孔子一直所倡导的就是慎终追远,对于生死之事,特别看重。所以当他的朋友去世无人管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说,“于我殡”,就是由我来操办他的后事,这无疑是一种君子之风。
钱穆解译
〔解〕
无所归:无亲属可归。
曰,于我殡:死者殓在棺,暂停宅内以待葬,其柩名曰殡,谓以宾遇之。《礼记·檀弓》:“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此与本节所记当属一事。《檀弓》曰“宾客”,言其来自他乡。本节言“朋友”,言其与孔子有素。当是其人病危,孔子呼而馆之,谓病中馆我处,死亦殡我处。本节特记所重,故单言“于我殡”。然先言“死无所归”,则若其人已死,已殓,乃呼其柩而殡之,此决无之事。后人乃疑孔子任其殡资,就其所在殡之,不迎于家,然又与“于我乎”三字不合。故知本节文略,必连《檀弓》兼释乃得。此必实有其事,而事出偶然,非孔子时时作此言。
《檀弓》所记,若不兼本节合释,亦复难通。读古书,有不可拘而释之者,如此类皆是。此见孔子于朋友,仁至而义尽,然亦非如后世任侠好行其德之比。
〔译〕
有朋友将死,其人没有归处,先生迎之来,说:“病中在我处寄居,死了在我处停柩吧!”
铎罡 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