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丽莎白济贫法》
1、法令的颁布
1601年,由英国颁布,欧洲第一个国家救济制度出现,规定政府有扶贫济困的义务,建立教养院、习艺所,培养贫民和孤儿的劳动技能。
2、行善还是作恶?
- 习艺所里的人,必须做苦工度日,作为对他们游手好闲的合理惩罚
- 雇主故意把工资压至“最低工资”以下,雇员可以额外获得教区的补贴
- 补贴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雇主的成本转嫁给了教区里的所有纳税人
- 偷奸耍滑的人为了拿救济,故意少劳少得
- 勤劳朴实的人,收入可能还没有偷懒耍滑的工友多
- 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
3、《雾都孤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的
孤儿以虐待的形式被救济
二、慈善催生冷漠
1、慈善应该是民间自动自发的行为
斯宾塞认为慈善行为有助于改善人的性格
2、政府以法令规范的慈善形同勒索,比道德绑架还坏
- 接受救济的人:心怀不满、无动于衷
- 施与救济的人:愤愤不平、口出怨言
3、自愿的慈善与强迫的慈善
- 自愿的慈善:“施与受”都乐意,社会善意滋长
- 法定义务的慈善:缴足了税,履行了慈善义务,当面拒绝穷人求助,打发他们去习艺所
4、互助行为和冷漠社会
- 传统社会的互助行为,没有政府硬性规定,只有本真的同情心和相沿成习的美好风俗
- 当慈善成为法令,慈善精神淡了很多
- 斯宾塞:国家救济制度把社会推向冷漠,造就出越来越多的斯克鲁奇式的人物
今日小结
在小社会时代,自发的互助行为成为穷人的依托。当慈善成为政府法令,慈善精神反而被败坏。在斯宾塞看来,国家救济制度正在把全社会推向冷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