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
“我这是为你好。”

“我这是为你好。”

作者: 清月_行走的22摄氏度 | 来源:发表于2016-06-29 14:19 被阅读620次
图 | 来自网络

《奇葩说》第三季里有一道辩题叫做:“我这是为你好”是不是扯?

我不太想用“扯”这个词来评判这句话,所以我倾向于将这个辩题解读为“我这是为你好”是否中听,是否令人愿意接受。

坦白说,假如我是当时的现场观众并被要求就这个辩题选择一个立场,我本能地会站在正方这一边,婉拒以“我这是为你好”开头或者结尾的陈述。这么评判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人并非我,如若没有努力去理解我的处境与想法,还是不要试图为我提供“过来人”之见的好,除非我有意向对方征询意见。

此外,节目现场的点评嘉宾还提供了一个支撑论点:他人的“我这是为你好”的话只是基于他人的经验,可是我的人生路需要我自己去完成,若没有亲身经历过,我永远无法了解真实的体验会是什么样子。说的偏激一些,即便你告诉我一路上需要披荆斩棘,我可能还是会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渴望去尝试一下。

辩论中必须选择一个持方,辩手所站的立场非黑即白。可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和这句话打交道时,遭遇的情况却可能五花八门,所以一概而论自然会有失偏颇。

我问了几个朋友对于“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的态度,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我并不反感这句话。如果是父母与长辈说这话,那也是出于爱与关心。要是其他人这么说,那就听听别人的意见,有道理则采纳,没劲就当耳边风好了。”

我猜想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可是我也坚信有一些人的想法会不太一样。若是大众都存在普遍共识,那么这句话或许就不会被抓去作为辩题了。因此,我希望尽量围绕这句话展开一些讨论,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如果你从来没有因为“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而不悦甚至恼火过,那么这部分的内容可能不会引起你的任何共鸣。但是作为一个曾经被这句话引起过不适也见证过别人因为这句话而感觉不怎么爽的人,我试图总结一下“我这是为你好”可能招人逆反的原因。

我能想到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在说出这句话之前,没有试图去理解聆听者的处境。而当一个人在不被他人理解还被对方不由分说地灌输以苦口婆心的说教时,他/她是很难去听进那些道理并理解对方的用心良苦的。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催婚这件事。每当逢年过节时,七大姑八大姨或者父母在得知大龄非大龄的男女们依然保持着单身身份时,很容易不由分说地开启劝说模式:“赶紧找对象吧,你也老大不小了。”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回应道:“是的是的,我在找。”

要是对方紧接着说:“别太挑了,差不多就行了,年纪越大越不好找,我们说这些都是为你好啊。”此时你可能无言以对,因为你的内心在不断地呐喊:“什么叫不要太挑、差不多就行了?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我难道不应当考虑清楚了再做决定?莫非我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后再来培养感情?”

其实年轻男女们并不会恼火于长辈们关心自己找对象的事,除非他们有着不同的性取向或者是不婚主义者。他们往往恼火的是,长辈们喜欢给大多数单身的人扣上一顶“你太挑”的帽子或者评头论足。想一想,择偶时保持自己的一定标准,并非什么无可厚非的事。当然,如果你实在太过偏激或者异想天开,那就另当别论了。此外,不少长辈们还特别喜欢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不是年纪轻轻就结婚了,找个对象哪里有那么复杂?你如果不是挑,以你的条件怎么会找不到?”等等类似的话,真的有如握着一把刀在戳人家的心,哪里还会让人觉得你这是在为他/她好啊。

《后会无期》里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怎么说呢,并非所有的道理都适用于任何人。所以我们又怎么能期望用他人灌输的道理来指导自己过一生呢?

除此之外,如果说者和听者的想法背道而驰,甚至上升到所谓“三观不符”的高度。再加上说者在提供意见或者建议时,透露着一股试图将他/她的思想强加在你身上的意愿时,你也很可能对那一番带着“我这是为你好”的话投以抵触。我有我自己的坚持与打算,并没有向你征询任何意见,而你却一意孤行要主宰我的人生方向。如此冲撞的结果很可能是:尽管你苦口婆心,我却丝毫不领情。

“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也有中听的时候。

你和对象感情不和,到了有意分手的地步,却又有一些摇摆不定,于是向闺蜜征询意见。闺蜜基于你举的种种实例以及平日与你们俩交往时的观察,仔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虽说劝和不劝分,但是你这种情况,两人三观到底不合,还是分了比较好。听我的,我这是为你好。”

此时,“我这是为你好”不再显得刺耳,因为它戳穿了你无数次回避过的事实----两个人矛盾不断,磨合不来,倘若继续走下去,恐怕会产生更大的分歧。

又比如,你深知自己脾气不好,难以克制。这个时候父母总会提醒你----“你的脾气要改一改,否则将来步入社会很可能会吃亏,家里的人可以包容你,外面的人可不会,我们这是为了你好”。

这番话也不会引起你的不适,因为在对自己性格的认识上,你和父母站在统一战线上,所以你自然而然地认同他们就这一方面给予的建议。

说白了,如果对方的立场符合你的预设,那么这一句“我这是为你好”就会变成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仔细回想了一下,我自己也不是没说过“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

几年前,表弟即将来我家乡所在的城市读大学。开学前的暑假,我放假在家,表弟跑来我家玩。于是我领着他走亲戚,买了点东西。我们闲逛了一个下午,一路上我时不时地和他分享我对于大学生活的感悟。彼时我正在读研,对于大学生活的记忆依旧鲜活,回望那近乎于一闪而过的四年,有一些遗憾也有一些收获。我没来由地从心底萌生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觉得有义务和表弟分享我所有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并肩走着,我断断续续地以大学生活中应当注意的各个点为主题展开“演说”。我至今还难为情地记得,末了我和表弟说:“我知道,我讲的这些东西你都还没有经历,所以你可能还不太明白。但是这些都是我走过来之后才明白的道理,借这个机会分享给你。所有的事情,在你将来遇到之后,你自然就会明白。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希望你能把握好这四年的光阴。”

一晃表弟已经步入了职场,我根本不知道那个夏日我对他的那些絮叨,对他的大学生活有没有产生丝毫的影响。但是至少我的絮叨引起了他的一些兴趣,接着他问了我有关大学生活的很多问题,我尽力作答。从前没有太多交谈的我们,在那个下午彼此打开了话匣子。

仔细想一想,什么人会费心思和你说“我这是为你好”呢?

如若不是和你最亲近的人,也是和你沾亲带故或者关系很铁的人吧。说白了,不是谁都会闲到愿意为你提供一些人生指导或者关心你的“人生幸福”的,毕竟你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良好和详尽的沟通,是人类融洽相处的基础。”我常想,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运用到处理“我这是为你好”上,让“我这是为你好”发挥更大的效用。

对于想说这句话的人而言,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运用同理心,试图了解对方的处境。这一点恐怕最适用于谈婚论嫁这件事上,如果你能做到了解一下别人暂时单身的原因而不去妄加揣测与点评,恐怕就已经很能让对方感到舒服了。

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如果可能,询问对方是否愿意聆听自己的一些建议。我想这也是向他人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不论人与人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爱人恋人,朋友还是其它的联系,我们都希望自己被对方尊重。一旦你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你更愿意聆听对方的话语。

不试图将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强加于他人身上,尤其避免说“我的经验比你丰富”,“我懂的比你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要多”等等类似的话。每个时代的人身上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历与烙印,我们没有办法去将两段经历进行对比并分出高下。

更换表达方式,收效也会不同。我的一位朋友,每次她向我提建议时,从不说“我这是为你好”,却会以“你这样做对你比较好”来替代。我有时候想了想,一旦句子带上一个“我”字,仿佛会增自带一些他人施加的无形压力,仿佛你若不从,就是在辜负他人的一片信任与热心。假如对方同样是在给你提建议,却以“你这样做对你比较好”来收尾,那么他/她所提的建议也会显得更加“中听”一些----毕竟,我如果做出相应的改变,那是我做了对自己好的事,而不是我为了别人去做别人觉得对我好的事。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两种表达方式带给我的直观心理感受,到底还是存在差别的。

作为“我这是为你好”的聆听者,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句话:

1. 看到这句话背后的动机与善意,感谢有人愿意与你分享他/她的经验与建议。

2. 如果当下实在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起码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收获了一个了解不同观念的渠道,并理解这种观念发生的缘由。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事事时时都正确,当前不以为然的想法,未来可能会突然击中自己的内心。

多年前,在我告别某中东小国的前一日,我和朋友吃完饭坐着聊天。他如兄长般语重心长地和我进行一番谈话,教导我应当认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工作、对待人生,直言不讳地说我现在还不够努力不够拼搏。末了,他说:“This is good for you.”

我很不服气,也觉得十分委屈。当时的我坚信自己并没有懈怠生活,更不愿意承认我过的不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努力。我不知道我要如何回应他的那一份我当时认为是“近乎于苛责的期望”,最终我们陷入了长久的、不欢而散的沉默。

其实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想起他当时说的那些话,也终于肯放下了骄傲,明白自己离他当年的期望的确差得太远。他则一如既往地以身作则,在后来几年里,依然如从前一般,全身心地将精力投注于事业与生活,竭尽全力地去抓住每一个机遇,也悉心地呵护好身边的每一个人,承担起自己的人生重任。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大多时候是让他/她变得愈加清醒,去理解一些过去不曾有能力理解的事。今天的我,就像被风突然吹醒了一般,开始深刻地认同朋友当年对我的那一番煞费苦心的提点。所以,“不怪人家说得太早,只怪自己当初的领悟力不好”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昨晚和先生谈起这个话题,他提醒我一条悖论中所包含的一个概念,叫做“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即那些不能被有效的表达和转移的知识。这个概念是一位哲学家兼物理化学家Michael Polanyi提出来的。Polanyi说“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即我们所知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他觉得,很多知识与经验其实是无法用言语传授的----许多时候对方在说了“我这是为你好”之后,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所以可能会招致听者的不理解。但是一旦听者将来亲自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可能就会体会说者当年的意思。

我感谢他为我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切入点。

写到这里,我认真回想了一下我最近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嘿,还真有。两周前,我照例苦口婆心地试图感化先生:“少睡点懒觉吧,早点起来吧,我这是为你好啊。”

他没点头也没摇头,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用继续睡懒觉的方式给了我最坚定而诚挚的回应----你这是“扯”啊!

我想我还需要加倍努力地学习沟通的艺术。

不过,兴许他有一天会忽然认同不睡懒觉这件事儿也说不定呐。

Q:你如何看待“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的呢?

相关文章

  • 我这是为你好

    最近,高考录取结果出来了。 我被同样心仪的第二志愿录取,在南京,专业是古典文献学。说实话,我自己是挺满意的,非常高...

  • 我这是为你好

    一位家长在群里说:“昨晚把儿子揍了一顿。” 我们问,为什么? 她说,孩子天天呆楼上,从不下...

  • 我这是为你好

    平生最讨厌的就是“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 别人的人生干卿何事,他是欠了你钱还是咋的你了,一直说别人说个...

  • “我这是为你好。”

    《奇葩说》第三季里有一道辩题叫做:“我这是为你好”是不是扯? 我不太想用“扯”这个词来评判这句话,所以我倾向于将这...

  • 我这是为你好

    很多人带孩子时,为了防止孩子长大后不听话,总会采取一些恐吓的语言和行为。还给自己找理由说是,“棍棒下面出孝子”,“...

  • 我这是为你好

    晚上下班,娅楠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突然电话响了起来。她看电话号码没有显示姓名,拿起电话接通后说:"你好!请...

  • 我这是为你好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我这是为你好,要求你听我的,我说的肯定没错,我说错了,可我这是为你好,你为什么...

  • 我这是为你好

    我这是为你好!生活中,总是有些人会说这句话。喜欢管教别人的人会不会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仿佛它下一秒便会从嘴里蹦出来...

  • 孩子,我这是为你好!

    孩子,我这是为你好!相信很多朋友以前听过类似的话,本来身边的人确凿是为了我们好,可是我们并非领情,甚至说多了觉得这...

  • 真的,我这是为你好

    文/Faye小麦 半夜失眠就会想着做些安静的事——看文章,看别人分享的故事,感受不同的心情。文字也是个神奇的东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这是为你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hx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