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歇地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就算会质疑,就算会问为什么,那又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苦或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歇的心脏。”
这段话源自于一位曾患过严重的幻视和幻听的50多岁的生物学家痊愈后的口述。他说在他患有幻视和幻听的那几年里,他过得十分艰难但却很重要。他并不像很多精神病人那样通过药物治疗然后慢慢抑制病情,相反,他是自己痊愈的。他说他的痊愈是因为听见了一个声音对他说:“这个就是答案啊!”
作者在序言中这样说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更多更多的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有的滔滔不绝,有的寂静,有的没事找事,还有的与我们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与此同时,我对于精神病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意”。他们敢于让思想“造反”,敢于质疑社会,质疑真理。我想,这也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原因吧。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遥,是如此微妙,看似接近,却又难以跨越。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不同,进而造成了我们对他们的不理解。这些“非主流”被我们这些“主流”人氏归到精神病一类,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就不能被认可了。可悲的是,现实中的我们,往往会去嘲笑这种看似荒谬的思想。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曾患有严重的精神病,例如约翰·纳什、梵高、贝多芬、林肯、丘吉尔......又或许,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曾患有精神病,所以才会成就后来的伟大事业。不过好像又并非如此,因为大多数精神病人是成就不了伟大事业的,因为他们过于偏执于某一件事,不管是鬼怪还是科学,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快速地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并且坚信着。不过有的人很幸运,他所坚信的在很多年后得到科学的证实,于是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人,不再是精神病人;有的人,他所坚信的不论对错,到死都没有得到一个科学的解答,只能在精神病院中依靠药物,面对着白墙孤独终老。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样的一个群体。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于平等对待精神病人的观点我也愈发赞同。同时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能够认真地去思考,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大多数精神病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只不过是他们把自己带进了一个怪圈,绕来绕去,难以找到让大家都能确信的答案。
康德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怀疑是人类理性的休憩之处,怀疑让理性能反省教条式的漫游旅程,但怀疑也并非是永久的安身之处。仅仅停留在怀疑或自满,绝不足以克服理性之不安。这本书的真正意义,也许就在于它触发了我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怀疑以及思考——通过精神病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我在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著名的哲学疑问往往被当成段子来说,但是我现在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搞笑的,我甚至忍不住会想要思考这些问题。
我想要得出些什么,又抗拒着知道些什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者疯子在左,天才在右,唯一不变的是,躲在中间的懦弱的我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伪装的文明不知是否是真,但是,伪装的正常一直存在。
不轻易用自己有限的已知来否定无限的未知、或者没经过深入思考就去否定;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也没必要抗拒,而是要学会对未知的尊重。要知道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也许当前时代的“疯子”之所以被认为疯了,只是因为时代还没走到那一天,而他们才是未来那个时代的“天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