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有一类人,特别爱和人比较,喜欢争,特别在意输赢,争强好胜。他们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竟争意识很强,已影响到正常与人交往和处事的状态,常常为此苦恼。
那争强好胜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我们来作一梳理,看能否看到其中的症结所在。
一、竟争意识
1、同胞间竟争
在心理学中,人的心理发展中,最早的竟争是同胞竟争,比如,老大与老二争夺对妈妈的爱,于是上演兄弟、姐妹大战。胜了的一方,当然获得了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爱,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心满意足了。
但对于竟争中败下阵的一方,心理就很不服气了,总想争到妈妈的宠爱,却总是得不到,如果成长过程中总是如此,那这个心理需求会固着下来,就像你说的,总是争强好胜,总想着超过别人。
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好好想一想,
为什么想要超过别人呢?
超过别人有什么好处呢?
童年经历中有过超过别人的时候吗?
超过别人是什么感觉呢?
超不过又是什么感觉呢?
或者,也可以想一想,
与妈妈的关系如何?
有兄弟姐妹没有?
与他们的关系如何?
2、俄狄浦斯竟争
俄狄浦斯竟争指孩子在3--6岁时,会想要独占异性父母的爱,男孩子想要和妈妈腻在一起,女孩想要和爸爸腻在一起,并排斥同性父母,这是发展中的正常需求。
如果这个需求没有得到支持和理解,比如,女孩在寻求与爸爸更亲近时,遭受到妈妈的打击,就是说在与妈妈竟争爸爸时被打败了,这也会固着下来,形成一个未完成的心理任务,长大成人,总想要去争什么。
在职场中,可能就会表现出与同事的竟争,在学校表现为与同学的竟争,而且都是与走得比较近的人,“远交近攻”,这个近的人可能暗指早年与你最亲近的人。
想一想,与妈妈或者爸爸的关系中,有没有一丝丝的竟争残存着。
二、合作关系
竟争之后,如果没有固着,会进入一个合作关系,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胜者一方,竟争胜利后,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心理会自然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合作阶段;
败者一方,需求始终没有满足,会压抑、转换,等到成人,会以其他的形式满足这个未完成的心愿。也有一种可能,他看到竟争不过,于是选择合作,能部分满足。
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发展与第三方的关系,体现在现实中同,即能与朋友、同事、异性相处,建立更深入的友谊、婚恋关系。
三、比较心理
上学时和同学比,上了班和同事比——这类似于同胞间竟争;
一旦自己做得不好就有压力,难以排解——一比较就有好与不好,压力自然而来,长期累积,就排解不了;
对身边人处处提防,害怕别人做的更好——别人好印证自己不好,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就了不安全感,别人产生敌意,于是设防、担心、恐惧,破坏关系;
难以与身边人交心——你的敌意别人也是会感觉到的。
四、改善策略
1、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的争强好胜,接纳自己爱与人相比,接纳自己现在还交不到真心的同事朋友,接纳这些状态就是目前你真实的自己。
2、审视内在标准
审视内在评判你好与不好的标准,是谁加与你的,是父母?是教育?还是你自己?现在你已是一个成人了,这些评判的标准你还需要吗?你还喜欢吗?
3、做自己、理解自己
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制定自己的标准,过去人的标准不适应现在的你了,要适时放下。
4、学习社会规则
学习沟通、社交技巧,真诚与人交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