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于一个偏辟山村,我十三岁才第一次去过县城。就是连十八线的小县城都算不上的那种,可在当时的认知里,那就是大城市的样子。
清晨,在干净,笔直的柏油路上走着,没有没过脚面的泥巴,没有高低不平的坑洼。扑鼻而来的是煤球燃烧之后的气味,虽然闻起来不习惯,但内心是窃喜的。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从未见过,充满了好奇。
可能在那时,就种下了对城市生活向往的种子。后来,初中毕业,因为家里条件太差,高中就没上了(当时村里人都认为读高中没用,因为考不上大学的话,回家种地又吃不了苦,一辈子就废了,就是花钱浪费时间。)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判断力。就是乖乖听大人们的话。
但我知道我的内心是有不甘的。我向往外面的生活,不想像父母一样,在地里辛苦一年,只够温饱。这种不甘心,是支撑我不断走下去的最原始的动力。
2004年,二十岁,终于有了出门打工的机会,而且是出远门。一种挣脱束缚,可以展翅高飞的感觉。年少是有多无知! 我把外面的一切都想像得很完美,甚至已计划好十年之后,就可以在城里过上有房,有车,有家有儿的生活了。
我努力工作,省吃俭用,把所有劳动人民的本色发挥了出来,刚开始的几年,我是乐观的,积极的。为了多挣钱,加班是最开心的,因为有加班费。渐渐的,变成了螺丝钉,被钉在一个地方,麻木了。也失去了最初的兴奋,期间展转多地,有一天,突然发现世界全变了,房买不起,婚已结不起。我站在新盖起的小区外面,一脸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世界变化太快,而我还处在那个梦幻的童话里。
一七年马上要过去了,现在依然单身。这中间,从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到工地的小工,从餐厅的服务员,到现在的后厨厨师。三种行业,十多次换工作。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学历,见识,思想,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一路走过来,许多当初的幻想,也随风吹走,只有心中的不甘,依然存在,不曾破灭。
我出门打工的这两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用碌碌无为来形容,很贴切。在家听父母的,在工作中听老板的,上司的。从来没有真正做出过一次选择,发现自己就是个巨婴。没有独立的自我,没有独立的思考。认识到这些,成长就变成了目前最重要的刚需。
于是,从心理学,到经济学,再到理财投资类,到哲学,文学,买了一堆书,一堆付费知识,埋头学习。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最好是现在就开始,终身学习。那些说:"错过了最佳学习期”,"读书无用者”,都是认知不深的,怎能相信?
知识,是指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信息。许多人都以为知道即可。可是事实是,知道了得用,用了之后得复盘,有不对的地方,加以修正,最终变成适合自己的。常常有人说: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光听一听就能有用?除了催眠曲。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孤独的,被人嘲笑的,不要紧,当你摆脱表现型人格,决定做一个进取型人格的人时,你就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议论或者嘲笑,成长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来理会。
当不断成长,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时。就不再是那个巨婴,不再害怕挑战。内心有了足够的力量,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好运也会不期而遇。
回首那些经历过的孤独,心酸,痛苦,伤心,都只是生活对我的考验。历经考验,现如今,我依然对城市的美好生活无比向往。我不甘心回到老家去种地,这可能是一种执念。也是对贫穷的一种抗拒,我想,没有人喜欢贫穷。这种执念,会带着我们不断求知,不断进步。
只要心存希望,持续成长。梦想终将实现,虽然比当初想的要晚一点,那些走过的路,或快乐或悲伤,或喜悦或痛苦,它都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