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道歉》,告诉我们怎样有诚意、有深度道歉,及怎样接受道歉,修补我们的人际关系。
哈丽特·勒纳,是美国备受尊敬的女性心理学家,有30余年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经验。除了这本,还出版了其他十几本畅销书。
这本书中,对于道歉的定义、常见的错误道歉方式 ,及怎样接受道歉的技巧,在以后的生活中,肯定会用得上。
当我们需为冒犯或委屈他人,而承担责任时,我们应当道歉。
用直接、明确和人性化的方式,表达悔意,同时做出弥补,并保证以后绝不再犯。
缺少真情实意的道歉,听起来机械枯燥且毫无悔意。
对于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夸大其词的道歉同样也不真诚。
轻描淡写的道歉,会令人感到厌恶,缺乏补救行动的道歉,也会让人感觉空洞虚伪。
道歉后表现得绝望无助,恨不得让对方马上反过来安慰自己,那不是道歉,而是情感绑架。
一、不同程度的道歉
对于微不足道的无心之失,一句发自内心的「对不起」足以化解矛盾,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这样轻描淡写地处理。
1. 最简单的道歉
这是双方都未犯错时表达的歉意,是对对方经历的麻烦表示感同身受,或是在为对方造成不便时表示歉意。
常见场景有,「真抱歉,迟到了,路上有起事故造成了大塞车」。
有时候遇到对方该道歉而未道歉的情况,那种郁闷感,甚至比需要道歉的事情本身,更让人受打击。
比如,逛商场时,被别人的购物车碰了一下,对方一言未发便匆匆离去,心情多少会受到影响。
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双方在错误行为中都不负有责任,无法及时表达歉意也会使人际关系受到损害。
2. 中高难度的道歉
当我们确实感到歉疚,对做过的错事感到悔恨时,歉意的表达就有一定难度了。
对于昔日的错误做法,人们要想重提往事和表达愧疚,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
或许是因为我们不愿令人反感,或许是担心对方不肯接受道歉,导致结果变得非常难堪。
通常,如果不是对方首先提起往事,我们往往很难主动道歉。
对表达歉意和接受歉意的双方来说,是否需要道歉和修补人际关系,完全取决于人性的考量。
二、五种错误道歉方式
有不少人虽然知道道歉,却总是无法掌握正确的方法。
有效的道歉不只关系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这么说。
1. 「但是……」型道歉
如果你喜欢在道歉之后加一句「但是……」,对方的感觉马上就会变味儿。
无论你在「但是」部分说明的情况是否属实,这句话都会让道歉行为变得虚伪。
它会给人感觉你在找借口,会把前面传达的所有信息统统抹掉。
道歉不是解决潜在问题的唯一机会,而是为彼此搭建未来沟通平台的机会。
2. 逃避责任式道歉
真诚的道歉关注的是道歉者的错误行为,而不是接受道歉一方的情绪反应。
比方,「在聚会的时候,我出言反驳,真抱歉,让你感到很尴尬」,这句话就算不得道歉。
它模糊了犯错者应承担的责任,让人感觉你处于道德制高点〔毕竟我道歉了〕,但实际上把承担错误的责任推给了对方。
正确的方式是,「真抱歉,我篡改了你陈述的内容,这样很无礼,我保证下次不会再犯。」
「要是」这个词,会让道歉接受者,怀疑自己的情绪反应。
—要是我太敏感了,我向你道歉。
—要是你觉得我的话太冒犯,我向你道歉。
诚恳的道歉应该是:「刚才的话太伤人,真对不起,是我这人没脑子,我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
「要是……」型道歉,还会让人感觉道歉者居高临下的态度。
—要是我的话,让你感觉不舒服,我很抱歉。
以「要是……」开头的道歉,都不是真诚的道歉。
3. 令人困惑的道歉
道歉原因模糊不清,应当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清不楚。
—向你爸爸道歉,你让他头疼了。
—向你爸爸道歉,你明知他头疼,还把音响声音开那么大。
让人困惑的道歉方式,会让人不舒服,不知所措。
4. 「讨价还价」式道歉
「讨价还价」也是一种会让道歉感觉变味儿的错误做法。
道歉者认为只要道歉了,对方就必须宽恕和谅解自己,如此一来,道歉仿佛变成了对对方的慰藉。
如果道歉者期望或要求对方的宽恕,或是在时机并不成熟时要求对方的谅解,结果只会把道歉搞砸。
道歉不应被视为人际关系中讨价还价的筹码,不能认为只要道了歉,对方就必须宽宏大量地既往不咎。
真诚的道歉,需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化解伤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歉的目的。
5. 令人反感的道歉
对那些压根不愿跟你对话的人来说,最好的道歉方式莫过于闭口不言。
道歉的目的,是平息和缓和受伤害一方的情绪,不能为了自我辩解、摆脱内疚或促进恢复过程而去骚扰或纠缠对方。
我们很多时候,会把别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做出的道歉,轻描淡写地打消或否定。
「啊,没关系啦,不用道歉。」
我们总是急着化解尴尬气氛,为此甚至不惜告诉对方没必要道歉。
可是,做错了事当然需要反思,不然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如果对方勇于面对错误,选择做出道歉,我们也应当放下不适,坦然说出:「谢谢你的道歉。」
谢谢你的道歉,我很感激。
这句话毫无责备意味,却又无比明确表明,对方的确认为,我做了需要道歉的错事。
不是所有的错都能宽恕,接受道歉不一定意味着,你和对方之间关于棘手问题的讨论已经结束,不一定表明,你对对方发生或未发生的言行表示原谅。
接受道歉只表明你同意暂停争执,放低姿态,愿意释放善意,并进行进一步沟通,从而为以后对感到愤怒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