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是带着一点小庆幸,写下这篇文字的。
说到人工智能,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会带来多大的社会变革?它会让多少人被淘汰?我是不是在其中?
确实,人工智能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而且速度非常快,可能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就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确实会让很多工作被机器替代,而替代也确实会对被替代的人带来极其糟糕的负面体验:人会失去身份感,会失去尊严,会失去社会价值定位,会满满的焦虑感。
李开复老师是善良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在重病之后,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传播爱。一方面,他安慰我们,虽然人工智能的变革会很快到来,但总归还有三五年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他告诉我们,做哪些准备、往哪些行业或工作方向努力,会变得更安全,更不易被替代。李老师说,从事强社交、有创造性的工作,难以被替代;提供与人沟通、给人带来温暖的服务,不会被替代。
结合着我的工作,说一下我对替代的理解。我的小庆幸,源自于我的工作目前还算是在安全范围内。作为一名医疗软件的产品设计人员,我的工作是设计一些软件,帮助医生、居民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行业其实目前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已经正式地进入的这个行业。举个例子,李老师提到了放射科医生的部分工作会被替代,这其实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目前人工智能在影像阅片上的应用,整发展地如火如荼,在某些肿瘤的识别上,已经证明了机器比有经验的医生做得更精准,效率方面的提升更是远远超过人工阅片。别的不说,人工智能七大巨头之一的腾讯公司,在2017年8月,发布了一款AI产品——腾讯觅影,专门用来进行影像识别,辅助医生诊断。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在多家大型医院得到了验证,并且适配的疾病越来越多,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它是国家在“人工智能+医疗”上的标杆产品。
但是,医生是不会被替代的职业,因为病人肯定接受不了由冰冷无感情的机器,来决定自己的健康状况。李老师也说了,机器人的目前还无法突破的壁垒之一,就是“单一领域”,而医生恰恰是需要多领域知识共同作用的职业。“关怀型医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帮助,医生完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可以给患者更多的健康帮助。国家这些年在努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生和居民能够建立更紧密、更温暖的连接,让居民能够感受到医生的关怀。但没有技术的支撑,医生是无法扛得住越来越多的活儿的。
所以,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AI是内核,它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更精准的结论;人是交互,由人将AI的产出通过更温暖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医生与AI的关系,正是这个说法的真实写照。
人工智能是一项技术,它一定是会给我们带来利好的,不需要对它有惧怕情绪。而且,人工智能已经在路上了,惧怕、抗拒阻止不了它的到来。与其无谓地制造焦虑情绪,不如拥抱变革,努力成长,不被替代。我们要努力将自己放到AI与人共生的行业中,让AI帮助我们,而不是替代我们。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解决大量繁琐的事情,将我们从纷繁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陪伴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将会活得更幸福美好。我想,这也是李开复老师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也是他人生意义——“传播爱”的表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