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会儿南下打工潮,我们村好多人都去了广东一带打工,进了电子厂制衣厂或者模具厂,我的舅舅姑姑伯伯也在那边。
![](https://img.haomeiwen.com/i6600731/a1ab7c08ee85675f.jpg)
那会儿我才上小学六年级,外公外婆一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我是顶不讨喜的那个,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种小透明,唯一能让亲戚们把目光聚集到我身上就是舅舅写信回来,我给外婆读信再以外婆的口吻回信这种时刻。
舅舅是外婆的幼子,高中毕业就去了南方,外婆诸多放心不下,每次舅舅来信。就是外婆最开心的日子,把我叫过去(我家和外婆家三姨家一并排住着),她说“:来,娃,你把你小舅舅的信给我念一念。”我自然无不应允,因为邮票归我了呀哇咔咔。
洗干净手擦干了,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薄薄的两页信纸,表姊妹们都围拢过来,姨娘姨夫们坐在外围,外公外婆坐在大桌两侧,我清清嗓子,开始念:“伯,妈,见字如面,儿子非常想念二老……”(我们那里的风俗,自己父亲排行老大的子女都管自己父亲叫伯bai,自己父亲行四的子女管父亲叫爹,现在就没这讲究了,都叫爸爸了)。我念到儿子想念二老这里,外婆就眼睛湿润了,外公面无表情的抽着老烟。
我继续念:“我在广州这边一切都好,宿舍住八个人,大都是河南和湖北的大家都很合得来,就是厂里饭菜不是很吃的惯,”外婆听到这里抹着眼睛直念叨我儿受苦了,吃不好肯定会瘦的……姨妈们赶紧安慰外婆,妈,小东都是大人了他会照顾自己的,你莫太操心了。我等着外婆情绪平和下来了才继续念:“妈,这大城市就是比我们小地方繁华很多,街上到处都是人,晚上灯火通明的,不像我们老家总停电到处黑黢黢的,这里楼房很高,马路很宽,到处都是店铺,特别热闹,妈,等我出息了接你来这里玩一玩看一看。伯,到了外面才发现自己读书少了很吃亏,你一定要让小辈们几个好好念书以后才能出社会了不吃亏也好找工作……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伯妈你们保重身体,也问候姐姐姐夫们家庭和美……”
外婆擦擦眼泪问,就这,没了啊,我说,没了,念完了,她拿过信纸仔细看看上面的字,又递给我,来,娃啊,再给婆婆念一遍(我们那儿外婆都叫婆婆,外公叫魏爷)我又念了一遍。外公说:好,给你舅舅写回信吧,就说他的话他老子知道了,屋里不用他操心,叫他安心在外面做事就好,嗯,就说他老子身体也很好,莫惦记,地里活儿我还做得动,大棚啥的有伟志他们帮着。外婆说,对,你跟你舅说,叫他顾好身体,吃不合适了外面买点,莫舍不得……
我一字一句把外公外婆的话写在信纸上,然后念给她们听,让她们添一句添一句的,写完外公外婆想说的话,再写几个姨想说的话,二姨说,你就写上小弟我是你二姨,也外头莫亏待自己,也莫惹事,照顾好自己,我赶紧说,二姨这话刚已经写了,你说点别的吧,二姨说那就写这几天菜价很好,卖了高价伯很高兴,你写,于是我老老实实的写上,二姨说,写完也念我听听,我看还加句啥……
就这样,一封信,早上念,下午写回信,所有的亲人们小辈的孩子们挨个来告诉我他们想说的话。我再写上,这样写下来就厚厚的七八张信纸了,外公说,咋这么厚,减点儿,信太厚该多花钱了,五张纸吧,于是我又誊写了一遍,把重复的话去掉,把字写小一点,不要那么多标点符号……再最后跟外公外婆念一遍,折叠好,外公小心的放在口袋里然后带我去邮局发信,邮局就在我家附近,买信封买邮票一共5毛钱吧,那会儿我记得特别便宜,邮票贵,信封一块钱可以买八个,我小心翼翼的填写好地址和邮政编码,然后反复确认没写错,外公认真地投进邮筒里,问工作人员啥时候能发走几天能到广州,问罢心里默算啥时候能收到回信。
等我两千年出来打工,也开始每月写家信回老家,到深圳的第一封信就写了十张信纸,告诉父母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卧铺大巴车一路走过了哪些城市,那会儿没有高速,车都是走的国道,开了一天一夜,还过了河,大巴车还上渡轮,然后渡轮载着汽车过江,一路看到好多高山,隧道,村庄,进入广东后大城市多少繁华……我走后就换成了三姨家的小表弟跟大家读信写回信了。
那个年代,家信就成了亲人们之间最重要的链接,一字一句间,都是牵挂都是浓浓的亲情,是现在的手机通讯时代不能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