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评电影
观影笔记┃我和我的祖国

观影笔记┃我和我的祖国

作者: 小鹿小鹿你去哪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12:59 被阅读0次
    《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制作人:黄建新

    导演: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璐/宁浩/陈凯歌/文牧野

    主演:黄渤/王千源/张译/任素汐/韩昊霖/杜江/朱一龙/惠英红/任达华/葛优/龚蓓苾/刘昊然/陈飞宇/田壮壮/江珊/宋佳/佟丽娅/韩东君

    出品公司:华夏电影/博纳影业/阿里巴巴影业

    上映时间:2019.9.30

    片长:158min

    观影时间:2019.9.30

    笔记:

    十一档有三部电影都在9月30日首映,第一个选择去看《我和我的祖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阵容,七个导演加上总制片人黄建新,从五零后到八零后,每一个都有自己口碑不俗的代表作。再加上从影帝到当红流量的演员阵容,光看海报都心动。

    另外一个原因是出于好奇。爱国是个大主题,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却不太容易转换为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稍不小心就会停留在枯燥的说教层面,把境界拔得太高,看后没什么实感,流于空泛。

    而这部电影的七个导演,都有过票房成绩不错的商业片,而且风格各异,所以我很好奇,他们会怎么把自己的风格跟主旋律相结合?拍出来的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会好看吗?

    看过之后很是欣慰。

    记得前几年看过一道电影学的考试题,大意是如何理解主旋律电影作品。当时的想法就是主旋律就像教科书和新闻联播,只能一板一眼摆事实讲道理,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我和我的祖国》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主旋律终于也可以很有意思了。

    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它的着眼点,每一个故事都聚焦于大历史节点上的小人物,以小见大,让人又更多的亲近感,把爱国这件事从一个崇高的角度拉回到了每个人身边,让普通观众的参与感更强。

    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前夜》是管虎导演黄渤主演的,讲的是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众多筹备项目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小环节——国旗。这段故事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虽然后边的《北京你好》在逻辑性和完成度上都比这一段要更好)。

    在豆瓣看到不少人对这段故事的质疑,主要看到两个争议点,其一是冲突点,把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人与物(林治远和电动升旗装置)上,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二就是整段故事与史实有出入,逻辑牵强,当年决定用电动升旗装置是在8月,准备时间有一个多月,并不像电影中,把所有工作都集中到“前夜”匆忙完成。

    但这反而是我认为这段故事表现得好的地方。这是一部商业献礼片,不是纪录片,真的想了解史实,有很多资料可以去参考,而不是依赖一段仅仅几十分钟的电影。正是因为时长有限,能表达的东西也有限,所以只能突出一个矛盾点,导演把它聚焦在了林治远和国旗上。

    而且要说逻辑的话,导演的逻辑就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呈现出来,还要精彩好看。这段要表现的,无非就是用升国旗这个重要的小环节来以小见大,凸显出开国大典前夜激动又紧张的氛围,还有环节中的每个人对这件事的在乎和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是成功的。大多数观众关心的并不是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即便照搬史实一一呈现了,看过之后大概也没几个人能记得住。而以这种更戏剧化的方式来表现,带动起来的情绪,是直到把电影具体内容全忘了也依然会记得的。主旋律电影最重要的不就是这一点吗。

    电影不过是抛出一块砖来,告诉大家有这么段关于国旗的故事,有个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程师叫林治远。如果没有这段故事,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林治远是谁吧。

    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把一个刻板认真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得很到位,完全没有了“坏叔叔”的痞气,南京话学的也很不错。摄影机也一直保持在平视的视角,全程跟着角色移动,观看时有很强的在场感,仿佛自己当时也参与其中,见证着当时发生的一切。

    整部影片七个故事的基调也是由此奠定的——讲的就是你身边的故事,你正在见证着这些历史时刻。

    第二段故事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对应的历史事件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段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表现力倒数第二的故事,形式有些老套,而且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不太容易引起情绪的波澜。

    好在两个主角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张译几乎全程带着口罩,也没怎么说过话,只能靠眼神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即便如此还是演出了一个幕后英雄的隐忍付出。让观众理解了这段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段是由徐峥导演的“夺冠”,讲的是1984年中国女排三连冠时,两个小朋友的故事。故事的前半段还是很有意思的,着眼于本来跟女排毫无关联的两个孩子,展现了上海弄堂里的群像,是徐峥擅拍的小人物的小故事。

    只是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后半段,冬冬为了大家能看女排直播,就一定要放弃喜欢的女孩,给自己留个遗憾。仿佛为了做一件有利于大家的事,就一定要牺牲自己,哪怕冬冬还是个孩子,哪怕这种牺牲根本就是很没有必要的。冬冬明明可以追上小美,送出磁带,再去披上床单当超人,这完全不影响他为大家做出的贡献。

    第四段故事“回归”,讲的是香港回归。作为年龄最大的九零后,对97年香港回归还有很深的印象,记得最清楚的是看电视直播时英旗落下,然后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五星红旗随风飘起的场面。那是我第一次见证历史时刻,所以其后每每看到港片中的相关情节,都还是能想起小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这次也一样,看到惠英红饰演的女警换帽徽时,激动又欣慰,

    薛晓璐是七位导演中唯一一个女导演,作品明显要比其他几段细腻,但也因此使得细节碎片太多,显得有些散乱。虽然故事的核心是时间,夺回主权分秒不让,可导演自己却没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整合出一个节奏鲜明的完整故事。

    第五段“北京你好”是我认为七段故事中最完整,节奏把握最好的一个,情节也最合理。主角是最有代表性又最接地气的北京“的哥”,浑身缺点,却有一颗善良热情的心。葛大爷演这样的角色完全游刃有余。

    08北京奥运是离我们很近的历史时刻,当时的媒体已经足够发达,几乎全方位无死角的把每个相关细节报道了个遍。因此想把跟奥运相关的故事拍出新意来很不容易,导演也没这么做。

    这段故事无论是情节还是表现方式,都有些老套,用一张奥运开幕式门票,把08年的两大历史事件——奥运会和汶川地震联系在了一起,把地震带来的苦难和奥运背后的奉献联系在了一起,却又没有刻意渲染强调,一带而过,云淡风轻,却能带来深深的共鸣,因为我们都经历过,不用说,我们也懂。

    这也正是宁浩的厉害之处,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业片导演,他知道该怎么跟观众相处,真正重要的事情不用反复强调,你心里有,我心里也有,所以我笑着说,你笑着听,其中的苦辣酸甜,不用我说,你也明白。

    第六段“白昼流星”,讲的虽然是我们内蒙的故事,但也是我觉得表达的最不好的故事。故事的着眼点和立意都是好的,两个不听话的倒霉孩子遇到一个愿意包容理解他们的长者,又见证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航的历史时刻,受到触动“改邪归正”。

    可故事的转折太牵强了,几乎是强行把两个少年跟“白昼流星”联结在一起,没有缘由,没有契机。两个年轻演员还有江珊和田壮壮导演演的都算不错,三个人骑马奔腾的场面也足够辽远壮阔,其中甚至还有陈凯歌导演当年开山之作《黄土地》的经典构图,但总体效果却差强人意,是七段故事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大概也只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吧……

    最后一段文牧野导演的“护航”,讲的是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的备飞女飞行员的故事。从故事的完整性、节奏和逻辑性来说,它仅次于宁浩的“北京你好”,不得不再次感叹文牧野不愧是拍出《我不是药神》的青年导演。

    非要说这段的缺点,大概就是宋佳演的女飞行员太A太飒太抢镜,分散了对情节本身的注意力。所以也不得不说导演很会挑演员,宋佳和韩东君带队迎面走来的场面,真把空军飞行员的气质和气场表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人心里对空军战士的无限憧憬。

    整部电影里,七段作品水平不一,有好有坏,所以《我和我的祖国》绝对算不上多了不起的高分作品。但它的意义在于把主旋律电影拉近了观众,让各个年龄层,各种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都能接受,都能引起共鸣。让你觉得爱国这件事跟每个人都有关,祖国是每一个人的祖国。

    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回看这些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就会发现,让“主旋律”接地气是件多难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而这也是近几年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的成果。电影本就是大众的艺术,无论什么题材,都应该以观众喜欢为第一要义,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这是个好的开始。

    由衷的希望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多,越拍越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影笔记┃我和我的祖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we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