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6-07别用道德制高点来约束自己

2023-06-07别用道德制高点来约束自己

作者: 黑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3-06-30 06:32 被阅读0次

    自我道德标准极高,不允许自己有“阴暗面”。

    讨好者喜欢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有阴暗面。

    没有人能做到绝对高尚,讨好者也是,但他们会因此陷入自我谴责中,不断给自己定罪,待在“受害者”的角色中不能自拔。

    为什么讨好者的内心会有一个法官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法官是一种“父母状态”。

    小时候,父母会不断纠正我们的行为、评判着我们行为的好坏。

    父母温和的话还好,如果父母很严厉,我们心中的“法官”就会很苛刻。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把父母的要求变成内在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叫做“内化”。

    就好像小的时候,父母不允许你穿超短裙,哪怕长大后你父母已经不怎么管你了,但你仍然穿上超短裙还会觉得不自在。

    有的人攻击性是向外的,他们的父母状态就也是向外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爹味”,看谁都不顺眼,喜欢挑别人的错。

    但讨好者恰恰相反,他们的攻击性是向内的,父母状态也向内,他们不是挑剔别人,而是审判自己。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非要折磨自己呢?

    答案是,虽然审判自己看起来很痛苦,但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的。

    比如,免遭他人的谴责。

    假设你有个朋友不小心摔碎了你家的花瓶,然后他反应特别激烈,对你说:“我居然把你的花瓶摔碎了!我怎么这么毛手毛脚!我太对不起你了,你骂我吧!”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责怪他吗?

    不会吧,你估计已经被他强烈的自我谴责震惊了,不光不会责怪对方,估计还得安慰他几句。

    这就是自我审判的好处。

    在讨好者因为一点小错误,进行了强烈的自我谴责之后,反而没有人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审判他了。

    因为别人的谴责,甚至还不如讨好者的自我谴责更强烈,这就能让讨好者免遭被他人谴责的羞耻感,因为他自己已经完成了。

    不过,自我谴责的这点好处,是远远比不上它的危害的。

    它其实是一种二次伤害,而讨好者特别擅长给自己制造二次伤害。

    比如你在职场中遇到一个不太对付的同事,动不动就否定你。

    被他否定时,你受到了第一次伤害。

    但这个伤害造成了什么后果吗?

    你没有被扣工资,也没有丢工作,其实是没造成什么后果的。但如果你接下来想,“我是不是真的没做好?我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行?他说的话一点没有道理吗?”

    讨厌的同事只是说了你两句,你却因此自我怀疑了一个月,这就是你给你自己制造的二次伤害。

    这样的自我谴责多了,你只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否定自己。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远离自我苛责呢?

    其实,习惯做“受害者”,喜欢自我谴责,都是建立在一种底层信念之上的,那就是“我不配”。

    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关键,就是消除不配感,你需要做的,是勇敢地向这个世界索取。

    讨好者很难向别人提要求,想要什么也不会主动索取,而是自己默默努力;

    习惯对别人好,但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些就是“不配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支持、帮助、回报和好意。

    然而,很多时候,生活不是“你配不配得到”的问题,而是“你敢不敢要”的问题。

    只有你勇敢地要了,你才知道别人是愿意给你的,然后你才能知道自己是“配”的。

    所以,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大胆地向别人“索要”支持和帮助。

    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也可以不用自己默默想着“我一个人也可以”,而是试着向朋友求助,说不定对方其实很乐意帮助你。

    无法向别人索取,其实是拒绝给别人爱你的机会。

    毕竟,“爱”这件事具体到行为层面,无非就是两个人的相互麻烦。

    在你不想因为麻烦别人而拒绝求助的时候,你反而可能是把这段关系推得更远了。

    所以,多给别人一些爱你的机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6-07别用道德制高点来约束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xg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