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大多数贝类生物,就是每一个个体生存的,根本不和其它个体发生关系,从生到死,自己就是自己,没有社会,没有法律,没有任何约束!”
看完这本小说后,我去百度简单了解了下作者倪匡,他之前收藏和研究过贝类,在这本短文里,贝类虽是低等生物,但在作者的笔下,赋予了它更高的价值。他让人类羡慕起贝类的人生,通过贝类的人生去思考人类的生活模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否必要。
故事的开始是地方最有钱的“土皇帝”万良生夜不归宿,非常肥胖的万太太气急败坏的找来侦探小郭去“抓”万良生回来,开始说是抓,后来又改成“找”。不管是抓还是找,亦或者让身为“侦探”的小郭去办,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首先,侦探的职责里不包含“抓人”,但要说是找人吧,万太太也知道万良生去的哪里。那为什么万太太一开始不直接找警署或者雇佣几个人去把万良生带回来呢。书里从头到尾都没对这部分做解释,但又不需要解释。原因无他,万太太爱万良生。
年轻时的万太太是精致的,并且有两个博士头衔,才情与美貌并存,可以说是完美的女人了,这么完美的女人恐怕只有像王子一般的万良生与之匹配。我相信他们年轻时候是很相爱的,女人容颜易老,生理机构亦是,而情感这东西,总让一个女人变得“面目全非”,大部分婚姻的尽头,或许就是如她们两个,一个想要“如初见”;另一个却想爱自由。这倒是应证网上说的,倪匡是个偏好鹿鼎记“双儿”那样温顺听话的,也之所以为什么在代笔天龙八部时候要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他的妻子其实也是那样的一个温顺的小女人,要不然怎会忍受的了倪匡身体上的不忠诚。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在微博刷到这样一段话,很是感慨“我知道你很累,是那种看不见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人际关系上的,面对未来那种无力感。” 不是无病呻吟,不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每个人在出生后的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里就能经历各种风风雨雨,也不是每个人的基因里就有那种能承受他人的不可承受之重。我一直觉得每个人,每个时期,自己经历的磨难,旁人或许轻蔑,但到底有多痛苦,只有自己体会的到,别人不行,所以旁人才不理解“长丰女孩带孩跳楼事件”“马思纯抑郁”等
贝壳的第六部分是整本书对“生存”价值的思考。
“人自一出生,就一直在挣扎,为了要生存,几乎是每一分钟不停地在挣扎著,但是不论人的求生意志是如何强烈,也不论人的挣扎是如何努力,人总是要死的,是不是?”
这或许就是人最脆弱无助时候,最丧最能打动人的一段了吧。“这个杀手不太冷”女主问了一句“人生总这么痛苦吗”答“一直如此”
多么悲凉的,又多么可笑的人生,可是“人生要是完全没有痛苦,就得没有欲望”因为我们不是“贝壳”,生命或许平等,人生不是的。
“在“习俗”和“法律”之下,人还剩下多少自由”
所以,在爱与自由之间,万良生选了自由,他不要他的人类身份,不要他的财富,也不要他的妻子了。他要去另一个环境,用另一个身份,自由的活着,作为个体活着,可以不用与人交流就能活下去的那种生物——“深海螺”
在那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我们都是“卫斯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停喊叫,并努力划动臂膀,这就是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