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2月,我建了“赵玥昕”这个公众号。
没什么特殊意义,当笔名用。同学旭光说,这名字一股找月薪的铜臭味。呵呵,借某人吉言,争取今年实现打赏什么的功能,能挣一分是一分。
发了一年多,旧作新文总共有140篇,非常开心。
朋友都知道我爱看图,也爱发图。最初看图片,是为了给自己的稿配画,一眼看上去,颇有感觉,行了,存一下,下次写篇类似主题的时候用进去。后来,图越看越多,越存越多,文才能写几篇啊。
说起图片,就多聊几句。我对图片的态度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发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图似美人,窝着藏着就是暴餮天物。现在,这都快成了业余工作,发图时努力配一些合适的文字,图和文都为我所爱,最后就是以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因为图,知道了很多新鲜好玩的事情;因为图,欣赏了很多奇思妙想的意境;因为图,领略了很多无从到访的佳境;因为图,拓展了从未涉及的领域。
甚至于,今天的读书趣味都受到了看图的影响,它悄悄带领我的内心探索着一条更加幽深曲折的路径,正如我曾经发过的一组风景倒影图,当时配的正是奈保尔的一本书名:抵达之谜。
不知道会达到哪里,故而成谜;因为有了情感的冲击力,故而成谜。
图片,文字,思想,感情,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的美。
空间里,我发过的图片2.5万张,微信朋友圈没有数字统计,不晓得多少张,应该也不少吧。但跟我存过的看过的相比,小巫见大巫。人家都说阅读量,这个我没有,换个指标,看图量吧。
以万计量的,除了图,还有字。在word中,敲下的字数有40万,一字一图的一一对应,也是一景。
写到这里的时候,还是感谢老邸同学。因为正在敲字的这份文档,最初的十几万字都是他整理出来的,文档名还是沿用他起的,除了越来越长,其他照旧。呵呵,一直感念他当初的辛苦和痛苦。
我在自己的空间发文,也会在网络上发文,但是公号依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以最简单最简洁的方式证明了你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以及连续性,就是你不需要表现自己,但需要呈现自己。
公众号,正如它自己所言: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我们读法律的时候知道,自然人有人格,法人也有,它独立于实际运营它的管理者。公号也是这样,一旦它被创建出来,它跟每天发布文字的“我”就是两个主体,我们之间有关联,有交集,但没有主次,没有强弱,完全平等。
我要关注赵玥昕这个公号,看到它呈现出来的内容,了解,评论,点赞,关系就是这样。它跟你在自己文档中的文字不一样,在那里你知道字是你的,你随时可以删除或修改,而公号不是,它独立的、超然的、无所谓的停留在虚拟的一点空间,任由周围来来往往,完全不受时空的束缚。某种程度上,它是周围各处潜在景观的总和。
苏珊·桑塔格有一本论述摄影的书,她说老一辈的摄影家将摄影描述为一种关注的英雄式努力,一种苦行式的修行,一种对要求摄影家穿越许多未知事物的世界的神秘感受。
我想,写文也是这样,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到将自己投入到文字中,让自己等同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它。而等这一篇全部成型完整的出现在公号里时,又终于可以分手,遥遥对立。
这便是我喜欢公号的地方:以一个新的方式重新了解熟悉的生活,不需纠缠,但可相望相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