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文‖张爱敏
纵观名师之名,探究名师之路,追溯名师之源,无不与经典书籍有关,有反思写作有关,与教研探究有关。
因此,好教师的炼就有如下路径:
一是好教师大多是在经典好书中“熏”“泡”中孕育。
每每遇到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培训讲座,主讲老师无不提到读书。教师首先得是读书人,尤其是语文教师。我熟悉的申宣成教授、秦望老师、徐文祥老师等,无不是藏书无数。正是书香之熏陶,书香之“浸泡”,书香之“孕育”,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就璀璨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教师的读书状况不容乐观。比如我工作室的成员,要求每月共读一本书,但每次分享的参与率都不高。再比如一专家曾对城乡3000名教师的读书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不读书现象十分普遍,一年能够阅读5本书以上的教师占12%,阅读3本书的教师占24%,阅读2本书的教师占42%,一年没读一本书的教师竟占22%。我不止一次在讲座中情深意切呼吁教师都要做读书人,讲述教师读书的重任、责任、尊严及其意义,并结合自己30年的读书与教书的践行成果分享教师“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身在穷乡僻壤,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
二是好教师大多是在教育教学中“思”“行”中探索。
回眸教育生涯30年,正是由于亲近读书,走进读书,热爱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时,视为一种享受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时,我才有了更多的觉察,更多的发现,更多的体悟。也正是如此,传统的惯性思维被颠覆,有了更多地反思、探索与看见。
有很多老师抱怨,我们学校没有教研氛围,我们学校外出培训的机会很少,我们几乎没有条件参加高规格的培训……其实,这都是客观原因。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只要你想成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当下,处在新媒体时代,太多的课程安排,足不出户,就可以坐享名师精彩演绎,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读、思、研、行,一路走来,心灵受到净化,专业得到提升。这是自生自发的培训,更是终生追求的自我培训。
目睹身边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爱学习的人。优秀教师都不是培训出来的,都是在日积月累地自觉自发自培的习惯中养成的。如我们工作室的刘嘉琪老师、田蕾老师、郝月月老师等,可谓是成长力迅猛,这无不与爱阅读,乐反思,善践行有关。
当然,有条件参加培训更是锦上添花。
三是好教师大多是在成长共同体中“勤”“写”中成长。
有人问我,张老师你身在乡村学校30年,竟然能在短短五年之内囊括省部级所有大奖,秘籍是什么吗?
我笑了!哪有什么秘籍?我无非是学会了三个字“净、静、敬”。“心净”了,闲思,闲话,闲事悄然而逝;“心静”了,读书,反思,发现悄然而至;“心敬”了,安安静静,妥妥贴贴,静待花开;于是,在一间教室书写平凡中的伟大,在教育一隅笔耕不辍,在教育原野尽情描绘。
你的文字能走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一个个成长共同体向我抛来“橄榄枝”,我沉潜其中,虚心求教,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每月至少一本纸质书,每周至少在樊登读书上听书一本,每天都要在简书或者读书笔记上留痕,从2006年开始写教育随笔,一直坚持至今,特别是自2019年开始日更,至今已经坚持1076天。
我坚信一切都有美丽的回响。我厌恶做一切重复性的无创造的劳动,如“抄教案”,我宁愿不写也不会去拿着旧教案去抄。我觉得“抄”不如我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如我去读一本书,写一篇文,找一位同学谈谈话……要想成长,必须时常以“空杯子”的状态迎接每一天。越努力,越幸运。
教师的视界,学生的世界。教师的思想从深度阅读中来,从享受阅读中来,从勤于实践中来,从向他人学习中来。教师没有思想,不仅导致自身不能发展,平平庸庸,缺乏文化底蕴,而且会耽误孩子的成长,甚至误导许多本该有出息的孩子。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教师是改变他人生活质量的职业,我凭借什么来改变我的学生?我拿什么来影响我的学生?仅仅是一点浅薄的知识,抑或一点有限的技能?学生一届届毕业了,我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若干年之后,学生还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记得起什么,是深刻的思想,丰盈的心灵,还是饱满的智慧?
好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读书,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思行,德惠学子,惠泽社会。
勤写,坚持,坚持,再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