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何让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做到主动学习;教师的教育过程即能游刃有余,又不至于身心疲倦,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目前,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说遇到了很多问题,效率不高,气氛过死,学生没了学习积极性,教师没了职业幸福感。因此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尤为必要,本人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现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达成有效教学:教学要提高师生的互动从而增加学习机会,教学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大胆开放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达成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等课改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当然,这种开放的课堂需要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更灵活的评价机制,而且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及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调整;特别在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辅助和补救措施,比如老师要加强引导和知识总结、强化单元测试和知识反馈等。
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学科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应从另外两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一方面强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角色;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结论,不敢发表主见、质疑"权威",长期下来,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性被消磨。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自主学习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正确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高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当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真正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