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己是走向幸福最近的路
——第三实验学校教师面对面培训发言稿
2020年3月22日星期日 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
承蒙刘校长抬爱,来到咱们三实跟老师们一起学习、成长。刘校长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还有李老师,都是我初中时的老师。说实话,这次受到刘校长的邀请,我有些诚惶诚恐,因为在老师的面前谈教育,这不是班门弄斧吗?更何况三实也是一块藏龙卧虎的宝地,优秀的专家、老师比比皆是,我也是内心充满忐忑的。比如我比较熟悉的牛孝伟老师、马振玲老师,还有很多面孔熟悉的老师等,让我比之前在任何一个场合做分享的感觉有压力!后来,我一想,权当是向我的班主任刘老师交一份作业吧,这份作业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却是尽心尽力去完成的,相信老师一定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的。
这几天,在准备发言稿的时候,我就在想,跟老师分享些什么内容呢?在座的都是很有经验很优秀的老师,理论性的、传统性的、甚至心理学方面的大家可能都听腻了,那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近几年来,我保持的一种“心流”的状态吧。这种状态让我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微笑,这种笑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所以,很多人说我最近几年反而更年轻、漂亮了,哈哈!今天,我就把《成长自己,是走向幸福最近的路》分享给大家!
首先,请大家看一张我的简介,大家猜测一下,哪一项是最值得我骄傲的?呵呵,我们的答案一致(不一致)。是的,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每天跟孩子相处的很愉快,上课、批作业也都很快乐。大家都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也很重要,但是要做到每天都快乐那就不简单了,是吗?尤其是遇到哪个捣蛋的学生又跟同学打架的时候,哪个同学又没按时交作业的时候,哪个同学晨读又迟到的时候,谁又被检查员查到没戴校徽、红领巾的时候……肺都快气炸了,哪还有心情笑?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如果只剩下喜,也没有啥意思了对吧?大家都知道,气大伤身,冲动是魔鬼,如果管理不住自己的坏情绪,有可能会做出傻事来。所以,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到管理情绪,让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
我们每个人无论在哪里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在家里,需要跟亲人合作;在工作中,需要跟同事合作,跟服务对象合作。老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当然也就需要与学生合作。既然是合作,那么自然地就会想到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更能有利于合作呢?尊重、平等、信任、接纳……是吗?
要想赢得学生的合作,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吗?
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给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请大家跟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交流,说说自己遇到的挑战。为了节约时间,我把大家共同遇到的挑战出示在大屏幕上了,如果,你有同样的挑战,就举起右手做一下招财猫的动作:“嗯,我也同意哦!”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挑战,这都是我们常碰到的一些。大家可以前后左右看看这个很有意思,原来大家都一样。我们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担心,焦虑,还有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不会在这样的心情里持续很长时间,我们的学生会长大,他们会长的甚至比我们还高,他们还会有自己的事业、人生……如果你愿意的话,现在请大家放下手里的东西,可以做一下伸展,因为做时间长了腰会酸胀,我们稍微动一下,用一种稍微舒适的动作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愿意可以轻轻闭上眼睛。有一天,我们长大成人的学生,几个人相约一起来看望老师了,也许正好是教师节,或者是春节,空气中弥漫着都是节日的美好气息。突然,有人敲门,你打开门一看,门口站着的竟然是你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请大家想一想,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良好品质和技能?这次你如果想到了请大家直接喊出来就行,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自律、诚实、健康的自尊、勇于承担责任、同情心、合作、善良、共情、尊重自己和他人、有爱心、解决问题的技能、终身学习者、责任心、幽默感、适应能力、快乐、自我激励、抗挫折的能力……是啊,我们希望学生有这么多的品质和技能,刚才我们所说的,可能仅仅是一部分,我相信还有更多更多的。这个清单跟刚才那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很长很长。大家看看有没有刚才说到的?我想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列清单,这里面有没有分数?有没有升学率?有没有考上一所什么什么大学?这里给我们一点什么启发?我再次把这两列清单放在一起,这次你又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对立的,比如说:撒谎和诚实,胆小懦弱和勇敢,这些对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有没有可能这些让我们头疼的挑战,实际上是明天让孩子们学到品质和技能的机会呢?比如,我们要教给学生作业不拖拉,他们就有可能学会自律。如果我们发现今天的挑战是明天的机会,现在大家感觉怎样?对于那些让我们特别头疼的行为,我们可能松了一口气。说不定,下次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人还可能跟我一样这样想:嘿,机会来了!
我们要注意一下,培养学生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不是说我们今天一定要纠正他作业拖拉的行为,而是让他学会明天如何能够自律,这是他一生都需要的,对吗?或许有人说了,从这个挑战到品质和技能,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我怎么才能达到啊?所以我说,我们跟学生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只要我们想到要达到合作共赢,要快乐健康,就一定会有信心的。
奥地利个体心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这里的归属感就是“被爱”,价值感就是“我有用”。我们这些老师的归属感就是:1.被领导赏识、肯定、认可……2.被学生家长信任、尊重、称赞……3.被学生尊重、爱戴、信任……价值感就是:1.我的教学成绩优异。2.我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3.学校因为有我而更美好……学生们的归属感就是:老师喜欢我、在乎我、关心我……同学们喜欢我、关心我……价值感是:1.我能为老师做事……2.我能帮助同学做事……3.我能为班集体做事……
了解了我们的行为目的之后,我请大家来看一个视频,猜猜这个小孩的目的是什么?(插入一段视频)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安静下来?我们可以尝试用拥抱、特殊时光等与孩子连接说不定对孩子就有作用。
是的,每个人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采取的的行动是不一样的,那每个人之所以不同,是有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是成长环境?基因?是怎样变成今天的自己的呢?那有多少人认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是因为基因,父母给的?基因是产生力量的,是有科学研究证明的。有多少人认为是因为成长环境影响的?我小时候是怎么被带大的,父母及老师的教育等。一个在诚实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偏远山村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这的确是有影响的。
阿德勒说,其实还有第三种力量,就是“我如何解读在我身边所发生的。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看待所发生的。”这就可能说,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境遇,但每个人对这都有不同的解读,就像这里所描述的一样,(出示课件)我们感知到事情,然后有一个解释,其次有一个信念,最后有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又会影响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这个过程来来回回循环往复,这个是我们从一出生就做着的事情,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或者说是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用的眼睛,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有一个学生,学习很吃力,很多知识点,有的同学听几遍就记住了,可是,他有时候听五六遍都记不住,所以,成绩在班里基本就是垫底。我发现,他的字写得很漂亮,写字很用心,我就抓住这一点经常表扬他。从这件事上,这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很在乎他,他的解释就是,只要我认真写字,把字写漂亮,即使出了错,老师也依然喜欢我,所以,他的每次作业都写得很干净、工整、美观。
(加入带有冰山的图片)。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关注学生时,就想纠正他的行为。比如:刚刚在挑战里提到的那些,大家见过冰上吗?我们看到的只是20%的冰山,其实水面以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看不到的信念。他们的信念是什么呢?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我们通常仅仅纠正行为。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行为背后,就知道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就不再像之前那么抓狂了。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儿童大致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寻求过度关注、挑战权利、报复、自暴自弃。
接下来,我们做个热身活动,这个活动需要俩人有比较亲近的接触,所以,请大家适当调整一下座位,找一个可以陪你充分参与这个活动的小伙伴儿。活动的注意事项是,你们二人分别为甲方和乙方,甲方攥紧拳头,乙方用任何不流血的方式,想办法打开甲方的拳头,咱们看看哪一方能赢。用时一分钟,开始——!
哪位老师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刚才在活动中的感受?请两位不同身份的老师来分享。你的想法是什么?决定又是什么?咱们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这四类中的什么?(挑战权利)
在刚才的活动中,有木有一下子触动你想到了与学生之间的关于挑战权利的经历?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没有人主动分享,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个)
记得有一次,我正很起劲地讲着课,一个小男生在那里摆弄起铅笔和尺子来了,我首先瞪了他一眼,他暂时停住了,可是,不一会儿,他又摆弄起来了,我再次盯了他一会儿,他又停下了,我继续讲课。咦,不一会儿,他又玩起来了呢,你说气人不?当时,我这脾气就上来了,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他面前,大声呵斥道:“出来,站到讲台上去!”他很胆怯地看着我,但就是不动弹。
“你出来吧?”我的语气里满是火药味儿。
“……”他不说话也不动弹,可把我气坏了,一把抓起他的衣服,就把他拎到了讲台前。当我走上讲台猛一回头的一刹那,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跟我做这个手势。我知道,孩子们这是在提醒我:“冲动是魔鬼!”这时候,我正在气头上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消气呢?唯有尽快离开这个地方才行,于是,我赶紧来到走廊的窗台前,让目光尽量地望向远方……渐渐地,我的情绪平静下来了,再次回到教室里,让那个同学先回座位上去,继续讲课。这件事就放在课后解决了。
我刚才跟大家提到的这个手势,就是“大脑盖子打开了”的意思。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第一个工具:掌中大脑。请大家伸出你的右手,摸一下你的手腕这一块儿,这里就像是我们的脑干,大家都知道脑干是我们的生命中枢,掌控着呼吸和心跳。再活动一下我们的右手大拇指,它就像是我们的中脑(杏仁核)是储存和整合记忆的地方。我们把大拇指折放到掌心里,然后把手握成一个拳头。整个的手背就像是我们的大脑皮层,负责知觉,肌肉动作,语言等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等。再看指尖碰触到的掌心部位,就像是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它的作用是通过自主神经调节身体,包括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调节、自我意识、恐惧、道德等。当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呈关闭状态时,我们的情绪就是平和的稳定的。但是,当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打开时,就是情绪激动的时候了,这时候,我们就像是爬行动物一样,一冲动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所以,这又叫爬行动物脑。
当我们出现爬行动物脑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第二个工具:积极暂停。这里的暂停强调了“积极”两个字,“积极”的意思就是主动地,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就尽快撤离当下的环境,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杰瑞的冷静太空》。班主任可以在教室里找一个地方布置成“积极暂停角”,我觉得比较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走廊的窗户,那里可以帮我把目光放长远,新鲜的空气可以让我清醒。当然,我们也可以与学生约定积极暂停的手势,相互提醒,这样就避免很多冲动的事情发生。
我们之所以对学生发火,说到家,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当成是高高在上的人物,无论我们说的对或者不对,学生都得听我们的,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换个角度,如果,我们面对的这些学生都是二十多岁的高高大大的成年人呢?我们还会对他们随意发火吗?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转变观念,赢得合作。”
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早已习惯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无论老师说得对不对,做的对不对,我们都得无条件遵从,即使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能当面质疑老师。可是,就是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了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教育教学目标才更能高效达成。这就是教育专家武际金校长所说的:关系重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老师们只有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平视学生、态度温和才能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合作。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做个热身活动:走出舒适圈。请大家再活动一下坐得有些僵硬的腰身,再用力甩一下双手然后迅速交叉在一起,像我这样。请你看一下,是那个手的大拇指在上面。然后,再甩一下双手,有意识地换一下交叉方式,感受一下现在的感觉,是不是很不习惯?很想再回到原来习惯的方式中去?是的,在一种习惯的方式中待久了再尝试新的方式就会很不习惯,总想回到老路子上去,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圈”,就会慢慢适应新的方式。接下来,我们邀请大家走出舒适圈之后第一个尝试的就是“把犯错误看成是学习的好机会”。
平时,我们都是害怕犯错误的。在家里,家长不允许,在学校里,老师不允许,在社会上,法律不允许。但是,我们却发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是通过不停地犯错误,然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成长起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当然,现在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时,只要犯了错误就得挨老师板子,写错了一个字要挨板子,做错了一道题也要挨板子。遗憾的是,挨了板子之后,错的还是错,不会的还是不会。试想,如果当初老师们把这些错误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对于学生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不批评,也不羞辱,而是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成长,这是多好的教育契机!再说了,毛主席还犯错误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只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本身并不是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我需要十一位老师来当志愿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一下,犯错误后,老师的不同话语带来的不同信念和决定。
有请十一位老师志愿者,其他观看的老师们也可以体验一下听了老师话语之后的感受。
请参与体验的老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决定。感觉师生关系如何?是否愿意与老师合作?在老师的这些话语中,学会了那些品质和技能?(出示两列清单中的“品质与技能”)
对比两组体验者的感受,出示名言:我们究竟从哪里获得这样一个谬论,若想让孩子变得姮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中国著名樊登读书会发起人樊登老师也说:“塑造孩子的关键期,就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
跟大家举个例子:我和同学们有个约定,就是在早上七点四十五之前到校早读,如果按时不能到校,就站着听课。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对于这个约定有点儿不习惯,有好几个迟到的,我做到了和善而坚定地对待他们,不训斥也不指责,而是对站着的孩子们表示理解。后来,大家都感知到了,我们的约定是真的,老师不会姑息每一个迟到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下雨了,有几位同学迟到了,我也有点儿犹豫到底还要不要继续遵守我们的约定。大家都说,要遵守,因为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到校,这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采访者问那些按时到校的孩子。
“芮嘉,我注意到你今天来得很早,你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早上,爸爸一看下雨了,就决定不开车了而是骑着电动车送我,这样就不会因为堵车而迟到了。”
“嗯,真是一个好办法,你和爸爸都很会解决问题。”我及时鼓励道。
“嘉晨,我注意到你也早来了,你的家离学校也挺远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嗯?”
“今天早上,我发现下雨了,就告诉妈妈要早点儿出门,不然的一堵车就可能会迟到,我们比每天提前了十分钟出门。”
“哦,我注意到你是一个很守时的孩子,这是你的优点,你肯定会因为守时而受益一生的。”
……
对于迟到的学生我不批评,但是,对于做得好学生,我却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相信,那些做得孩子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而那些迟到的孩也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他们感觉好的时候,教育他们呢?我再跟大家分享第三个工具:学会鼓励,传递爱。
鼓励一般分为四种方式:启发式、描述式、赋权式、致谢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表达句式,典型句式跟大家分享如下:
启发式:“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感觉怎么样?”“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描述式:“我注意到……(只描述看到的实事)”
赋权式:“我相信你能……”“怎么做你来决定……”
致谢式:“谢谢你的参与。”“谢谢你的配合。”“谢谢你……”
具体做法举例:由于冠状病毒疫情,导致我们都只能在家里上课,尤其是老师们,需要在网上批作业。孩子们的作业质量相对而言比不上在学校里高。针对这一点,我就把这四种鼓励运用上了,孩子们在手机上收到老师鼓励的话语,一样的高兴,他们下次依旧会把字写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展示同学们近期的作业和我的点评记录)
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体验活动,我需要三位志愿者来当学生。让三位学生坐成一排,老师分别对两位同学说鼓励和表扬的话,看看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的内驱力是取决于自己还是老师?跟老师的关系如何等。再对比一下表扬与鼓励给自己带来的不同后果,以及那个被忽略的同学的内心感受。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不是羞辱和打骂,而是无视。
无论我们学习多少教育方法,如果关系摆不正,停止学习和成长,那些所谓的方法就都变成了惩罚的手段。所以,我们需要拥有一种成长心态,把这些好的方法真正吃透,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我们也就自然地走上了快乐和幸福的道路。
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几年的成长之旅吧。从2016年3月12日,我开启了教育日记之旅,到今年春天为止,写了整整四年一千四百六十多篇。2018年,我建立了我们班的亲子日记群,从刚刚开始的十几位家长在写,到现在的二十九位家长一起抱团成长。在去年冬天学校书香班级评选之际,家长们还把自己的日记通过出版社打印成了泛着油墨香气的专著,家长们也能出书了!这在我们学校也算是开创了亲子教育的仙河了吧!
2015年夏天,我有幸与《正面管教》结缘,它和善而坚定,既不骄纵也不惩罚的育儿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2016年冬天,我远赴上海专门学习“正面管教”。人人都说,教就是为了更好的学。回来后,我把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分享给那些有学习愿望的老师和家长们,大家都很受益。平时,每周三或者周五的下午,我就在教室里跟家长们一起学习正面管教,大家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进步都很大。寒暑假,我就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无偿地跟那些愿意学习的家长分享正面管教育儿方法,惠泽到了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除了线下的学习和分享之外,在这个全国居家防疫情的日子里,我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除了跟学生、家长一起相约“同读一本书”之外,我还买了网课,不断给自己充电。其中,“樊登读书会”就是我假期里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今年寒假里,这本《终身成长》,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她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种人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作为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不相同,但东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引导孩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这一点与正面管教也不谋而合。
给大家举一个我之前一位同事跟我分享的案例吧。
有一个农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数学学得很差,作业本上错误连篇,那位数学老师很生气,就点着他的鼻子说:“你这样的笨蛋,长大了扒拉地瓜也扒拉不到大的!”后来,这位同学长大后谋到了一个油田的工作,挣了不少钱回来了,他专门买了一包红塔山的香烟去学校里看望老师们。当他给数学老师点燃那根香烟时,不无幽默地说:“老师,这会俺可扒拉着大地瓜啦!”学生说完这句话,大家都哈哈大笑。可以想象,那位数学老师该有多么尴尬。
卡罗尔·德韦克说:无论你的能力是什么,都是努力点燃了那个能力,并将它转化为成就。
所以说,只要我们肯努力,就有希望将诸多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我们应该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学生和自己,相信我们每个人通过努力都会变得越来越能干!
是的,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许多年。
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
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
让我们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迎着温暖的阳光,遇见更多美好的风景和许多未知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