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活成怎样的自己?
今晚的生命故事对话的是厦门的王庭集老师。王老师已经退休了,但他依然投身阅读,并追求终身成长,就像吴国珍教授最后分享的阳明心学的视频说的那样,王老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在被王庭集老师那个阅读成长之轮震撼的同时,我不禁询问自己:我将要活成怎样的自己?
我的童年虽然比王老师晚了十多年,但我依然是缺乏阅读的,我甚至于连小人书也读得很少。师范学习时,对阅读不感兴趣,趁着大好年华,养了一身膘。
工作初期,为了学历提升不断努力;工作中期,为了提升教学技艺,肤浅地以为,看名师的课会模仿上课就行,蹉跎了学习精进的大好时光,书没读几本,脾气长了不少;在对自己孩子的养育上,自我成长远远落后于孩子,如今想来实在愧对孩子;工作30年来,书读得实在是太少太少。三年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开始专注读书这件事。带着孩子们读书,现在带着青年教师读书,带着家长读书,总觉得读得辛苦,效果还不好。
晚上的生命故事对话时,有幸跟徐立华老师和周敏梅老师一组。立华老师几个问题一问,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1.想读的太多,选择太多,贪多不烂。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所以在前期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心理学的门派比较多,选择困难造成焦虑,使得自己浅尝辄止,没能做到深度阅读,效果自然不好。对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所以,非常想通过阅读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买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也是东一本西一本的读,有的没读完就丢下了,再去读其他的。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拐棒的做法,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平时还带领学生共读,有时候布置学生读,却无法陪着读,对学生的读书状况不能做到全面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时候,作业与真读之间还存在鸿沟,需要调整。调整的唯一做法就是我自己读起来,然后带动孩子读起来。当我们的课堂上有了言语共鸣时,孩子才能潜入书海,深度阅读。
因此,这一切都需要我作出调整,定好阅读的方向,或者是分配好时间,让自己静下来,真正地潜进书中,才能有提升。
2.时间分配不合理,不能做到每天都读。在时间的管理上我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读书。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的时间作一个规划。
5:30~5:40起床、洗漱、喝水
5:40~6:20早读
6:20~7:00平甩功、镜子练习(用5分钟时间去学校)
7:00到校(周二导护到8:00)整理、阅读半小时(周三、周四)
7:30进教室、晨诵、晨读(周一、周五)
8:10跟操
8:35~8:45晨会(周一、周五)
8:55~11:20上课或批阅作业
12:00~12:50午间管理(周一、周三、周五)、午休(周二、周四)
13:00~13:40上课或处理事务性工作(周二、周四上课;周一、周三、周五处理事务性工作或临时工作)
13:50~14:30阅读、处理事务性工作(周五互加班会;阅读时间很难保证,双周四下午巡课)
14:40~15:20上课或处理事务性工作(周一、周五上课;周二、三、四处理其他临时性工作)
15:30~17:20课后延时或处理事务性工作(周一、周四)
18:30~19:00线上带领学生共读(每晚)
19:30~21:30共读活动或自主阅读(周一跟着何捷老师备课、周二家校共读、双周四新网师课程学习、周六生命故事、周日魏智渊共读、江山共读)
这样一梳理,觉得清晰了很多。明天打印好这张时间表,并按计划去执行,相信会有改变。
3.坚持事中做,把读的书活出来。就像黄珩老师在交流时说的那样,我们没能像王庭集老师那样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读过的书因为没有进入实践,很快就忘记了。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要发扬啃读精神,像吃馒头那样,一口一口掰开来嚼,嚼烂了再咽下去。读过的书,还需要反反复复不断读,常读常新,把读的书真正活出来,那才是真正把书读懂了。
我想,坚持做下去,我也能活出想要的自己来。
今晚还有一个收获是在进入五中家长培训群里,看到吴校带着家长共读,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家长体验,在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引领家长思考,这样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也为我带领家长共读提供了思路。
吴校真的就是我们的超级大超级大的宝藏啊!从她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雷厉风行,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创新!感恩吴校,为我们联结到这样一些能量满满的场,让我们浸润其间,不断升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所有伙伴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