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从琅琊榜来看网络作品---关于写作的一些不成熟感悟

从琅琊榜来看网络作品---关于写作的一些不成熟感悟

作者: 水木诗情 | 来源:发表于2019-06-26 16:01 被阅读0次

    坦率讲,我是一个《琅琊榜》迷,仅电视剧就看了不下于五遍,电视剧看完仍觉不过瘾,把小说也完整精读了一遍。临近结尾,梅长苏多次发病,他对夏冬托付道:“冬姐,其实,我的身体远远不如外表看到的这样,可能随时会倒下。这些话我不忍告诉霓凰,如果我不在了,把霓凰托付给你,可以吗?”夏冬流着泪,终于点了点。看到这里时,我禁不住多次泪崩。末尾,梅长苏服下了可保他三个月性命的冰续丹,重新披上了战甲,跨上了战马。悲壮的号角响起,金陵城最耀眼的少年在这一刻仿佛回来了,在战马的嘶鸣声中,他率领着飞流,蔺晨诸人奔赴战场.....多次的看,多次的感动到流泪。

    无疑,琅琊榜是一部可令我通宵阅读,一气呵成的小说,电视剧更是在众位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下显得精彩无匹,十分具感染力,使得一众剧迷,包含笔者亦曾不少流泪。或许是爱之深而责之切,我对这部高人气小说也有几处失望之处,试浅谈一二。

    一、情节上的设置,巧合太多,人物的背景和才能到需要时便随手硬生生套上去。

    梅长苏扳倒誉王和太子两帮的势力,整个算计和谋斗过程可堪精彩。可惜细想之下却发现漏洞重重,各种情节设置太过于生搬硬套。先回忆一下梅长苏是如何扳倒太子和誉王的?

    简单来说,梅长苏采用的思路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让两大阵营互相厮杀拼斗,彼此消耗,直至两方势力全部消解殆尽,乘隙让靖王渔翁得利,最后得以掌握军政实权及朝内外人心,获得大位。

    思路清晰,情节也算连贯,可问题出在哪里?

    来回顾一下:

    誉王所拥有的势力:刑部、吏部、工部、庆国公、红袖招。

    太子所拥有的势力:兵部、礼部、户部、谢玉及天泉山庄

    两方敌对势力竟然如此的均衡,均衡得令人无法信服了!小说又特么不是书法,也不是作画,需要搞成两边完全对称才好看?这样的手法,纵能令情节清晰,观众明白,但这绝不符合基本的生活常识,现实生活往往是曲折繁复的。纵观几位大师的手笔,譬如金庸和古龙,是绝无此劣笔的,在他们的作品里,几方势力往往是相互存在,时而此消彼长,时而此长彼消,时而新晋势力崛起,时而旧势力下台,彼此繁复交错,犹如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这样的情节岂非更接近真实的人生?在大师的作品里,主角在江湖中的历练和强大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亦非一蹴而就的,就算有奇遇,那也符合特定情节设置和逻辑。

    主角在面对恶势力时,绝无像梅长苏一般,以绝对的强势和智谋压倒其余几方势力,一路高歌猛进,绝无窒碍。试看杨过,郭靖,张无忌等哪一个不是经历挫折、磨难乃至痛苦后成长而强大的?就算智计无匹的楚香帅,还有那机智侠义无双的铁中棠也不至这么一帆风顺吧?殊不知,楚香帅也差点栽在了水母阴姬和石观音之手,更差点死于杀手头领薛笑笑剑下。

    再次强调下,我对作者本人绝无看法,只是借此实事求是地谈一谈对现在网络作品之观感,表达自己对写作的一个态度。不仅是《琅琊榜》,据我观察,目前好多网络作品都流于疏浅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简单浅白,几方势力不是黑便是白,人物的成长缺乏一个过程,所具有的的技能和才华更是缺乏一定的铺垫,情节需要时便随手安插于其身,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诚然,在普通的读者看来,这类故事也算精彩,可是始终只能算一部快餐作品,缺乏了营养,情节构造,悬念设置功底亦过于匮乏。

    此类情节在琅琊榜里,明显过甚。为了让梅长苏能一风帆顺去对付坏人,作者给了他一个安插天才少年的智商。他更是出身将门,文武全才,师从当时大儒黎崇(貌似是在朝堂辩论时,为了让梅长苏彼时支持的誉王赢,而搬出这个背景的),这背景够逆天了吧?

    再来,为了能顺利营救出卫铮,便给这位昔日的赤焰将领安插上了药王谷的背景,需要什么便来了什么,而且药王谷还是处于一个西南烟瘴的林子里,连夏江派兵都打不着的地方,各种的背景完美。

    再来说回主角。梅长苏在遭受梅岭之役后,后来获得的资源和势力背景真的犹如开挂一般。首先是,马上利用他父帅林燮的关系,拉来了一个极大的江湖势力琅琊阁来支持他(一个长居朝堂的将军这么巧的结交上了朝野外的高人?),接着搬出了和他一般的天才少阁主蔺晨来不遗余力地帮助他,然后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不知怎么的一顿操作,梅长苏就成了江湖第一大帮派江左盟的盟主,同时还顺利地招募到了昔日的几位得力部下,恰巧的是几位部下都是才能非凡,武功卓绝的,昔日的管家还恰巧是一个精通音律之人,感觉上就是需要什么资源就马上具备了!

    再来看另外一个男主。靖王从出场起,就一直被那个猜忌多疑的父皇打压,可恰巧也因祸得福,得以长期带兵,在军人里眼里,其威信是没有一个皇子可与之匹敌的(梅长苏曾说:“三个庆国公,比得上一个萧景琰吗?”),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你争我斗的政治斗争中,谁的兵多,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只不过,表面上这种实力被处于朝堂,看似风生水起的太子和誉王掩盖了,靖王的这种实力,后面就被梅长苏无限地开发和利用了。另外一个巧合是,靖王老兄在祁王出事时,刚好出使东海了,躲过了牵连之祸(凭夏江的精明,万不该让这样的漏网之鱼一直存活啊!)。

    出于故事情节需要,给以上主角或配角设定一定的光环和背景,这是没问题的,但太多巧合就显得有点生硬了。窃以为,这部分的技巧可以用铺垫的方式来过渡,高明的写手往往可做到不露痕迹。类似的手法在金庸作品里是常常可见的,一切都是层层铺垫,有理有节的展开的,绝对经得住仔细推敲。譬如,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慕容博的出场,在姑苏燕子坞时便通过段誉早早埋下了伏笔。段誉为救王语嫣,误打误撞闯入了琅嬛玉洞的另一侧,发现了棺椁里的秘密,当时就疑心:“慕容博老先生可能还活着。”后来在少室山召开武林大会,一切谜题随之解开。一个伏笔不仅带出了慕容博,也揭示与之相关的雁门关之役的真相,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设伏,悬念,人物性格命运之描述无一不精准到位,令人信服啊。

    二、作为一个历史迷,我对《琅琊榜》中的半吊子历史水平,和基本的地理常识缺乏,发出一点抗议。

    开始看到大梁、金陵、萧姓之时,相信很多历史迷都以为是以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为故事背景吧?后面一看,大跌眼镜。

    当然了,作者好像是有在哪里有声明过了,这部小说是架空历史的,既然架空历史了,就特么实实在在去架空呗,为何要写出明显的是从真实历史里取材的朝代首都,皇室的姓氏和国号?这让历史迷们马上陷入了错觉,相信有不少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认为此书写的就是南朝时的梁武帝时代。

    顺着这个思路看下去才发现,这特么哪里是南北朝啊!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三省六部制,何来六部尚书呢?三省六部制是从隋朝开始的。隋之前的官制,特别是从秦汉以来,叫三公九卿,虽然中间每个朝代有诸多发展和变化,但大体相似,当时的官僚系统由士族阶层构成,设置繁复。隋文帝杨坚雄才大略,在统一南北后,对管制做了一系列的革新,简化机构,淘汰冗杂,渐渐过度到了自隋开始的三省六部制,这个官制持续到清亡方止。

    更和可笑的是,在电视剧《琅琊榜2》里,居然把南梁给直接穿越到了明朝,出现了一个内阁首辅,何其荒唐!首辅一职相当于宰相,但首辅这个职称仅仅是明朝独有的,譬如当时的知名人物张居正、杨廷和、高拱等都曾担任此职。宋元两朝叫宰相,清代明后,设置称军机大臣(宰相的职责由数名军机大臣分担)。

    如此张冠李戴,胡编乱凑令人匪夷所思啊!

    再看看《琅琊榜》里面的地理。从琅琊榜的剧情来看,仅仅只有北宋和剧情里描述的国土面积大概相符的。如果把大宋看成大梁,那北方的劲敌西夏可对应上大渝(被梅长苏两次大败的那个),辽国对应北燕,大理对应南楚。So,东海呢?夜秦呢?

    出于剧情考虑,增加一些虚拟的小国亦是无可非议,但也要考虑下大中华的面积是否有那么大?虚写和实写相交也未尝不可,譬如金庸先生写的所有小说里,人物和故事情节大部分都是虚写,但大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那是一丝一毫都考究的。如果说《琅琊榜》借鉴的是某部分的历史为原型和背景,是不是也考虑在地理常识上做一些基本的考究,或许这样会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而非为了剧情需要,随意扩大和缩小已经形成共识的地理背景。

    我始终记得,武侠巨匠梁羽生先生曾说:“创作者应该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知识,才有期望成功”。这是我写文的一个信念,也是此文想表达的一个不成熟的小观点,权当是一点愤世嫉俗,再有就是一种自我鼓励,仅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琅琊榜来看网络作品---关于写作的一些不成熟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ic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