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摘抄之《力量从哪里来》

今日摘抄之《力量从哪里来》

作者: 米妮妈妈爱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2-18 19:51 被阅读0次

    第五章

    任何事情一样,我们做决定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很多人要孩子是因为想到了多年以后含饴弄孙的美好,而实际上在孩子长大的18年间,事实离这种美好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人就是这样做决定的,是我们的大脑和心理机制使然。所以用这个理论分析一下自己,要孩子的决定是因为我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从悲观视角变成了乐观视角(觉得孩子可能,也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以及有了对幸福的预期(不能免俗地梦想未来可以含饴弄孙)。

    当初那个决定。当然有很多苦和累,但是从生命的角度看,孩子既是我们的延续,更是我们的镜子,用不经意的方式照见我们自己真实而完整的生命状态,让我们看到不曾看到的自己,也让我们理解了生养孩子实际是每个成人的自我完成之旅。

    从对孩子的期待里,照见自己

    到2013年,我开始接触自我探究,考虑如何能成为一个更快乐的自己。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人最终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灵魂和外在一致,是活出人生的无限性。

    如何能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其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父母自己在这样生活。

    因为孩子心理状态的底色,不是靠上课、说教形成的,而是他们从生活的“场”里吸来的。这个“场”,就是他的周围成人的真实状态:成人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我们的状态构建起的家里的“场”,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有形的“课程”和说出来的“道理”。

    所以说,养育孩子是成年人的自我完成之旅。

    第六章

    女性:美丽、智慧、温柔。

    职场专业人士:干练、高效、强大。

    妈妈:温柔、关爱、无处不在。

    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和“真相”,也有走出来的路径。希望这些分享对做父母和要做父母的朋友有帮助。

    第一个阶段:新生

    妈妈需要爱护自己、保存体力

    这个阶段,主要是从备孕到孩子14个月左右。

    这期间最大的挑战是身心的各种变化和不适,需要适应一个孕育和抚养生命的崭新状态。

    觉知从身体开始。怀孕阶段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适和疼痛。对我而言,瑜伽和游泳是能有效缓解不适的。不论大家用什么方式,都记得在这个阶段好好关注和照顾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阶段:幼儿

    妈妈需要开动脑力、理解儿童

    第二个阶段最大的任务是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我们会发现儿童并不是小一号的成人,他的行为逻辑、情绪模式都和成人很不一样。比如,孩子在一定年龄时对秩序的敏感、对情绪的表达方式,都有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

    看见孩子,蹲下来,用孩子能懂的方式和他交流。

    这些交流、接纳、游戏,其实远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而是你和孩子在构建真实深厚的情感联结,是孩子人生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三个阶段:儿童

    妈妈要用“心”和孩子在一起

    这个阶段是从孩子5岁到10岁。

    这样的对话,我们都可以开展,只需要放下自己的声音,保持开放的心态,跟随孩子的思路去思考他的问题,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做很多研究,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成功的父母,只需做对一件事

    其实做好父母,不需要成为超人,因为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保持心灵的联结。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有话愿意和你讲,只要这道门是打开且通畅的,你和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一起面对、解决。反之,如果没有这条路径,就算孩子进了名校,有了好工作,看上去很完美,也会有深层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生命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阶段呈现。

    第七章

    所以,哪有什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超人?

    无非是在有困境的时候,鼓起勇气直面问题,高效能地投入;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转身蹲下来,当个“蠢笨”的大人;纠结的时候和自己对话,多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低落的时候就大哭一场,允许自己展现脆弱和真实。这大概就是最重要的平衡和自愈力吧。

    周末不要报满各种兴趣班,把孩子送进教室,自己在一旁看手机,而是在家里做一些你和孩子都参与的事情:游戏、对话、做手工、整理房间、做饭、计划出行,都是方法。其实说到底,就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各个场景里动过脑子,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第八章

    走出坏情绪,真的有方法,就是能看到那个“机器人”、那个“小我”、那个“痛苦之身”,并不断提醒自己,我们不是那个机器人。不是孩子“惹我们生气”“让我们着急”,而是我们潜意识允许了这件事“让自己”生气。提醒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去回应。

    纪伯伦的名篇《论孩子》说出的是真谛: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自身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来,却并非来自你,

    他们与你相依,却不从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栖身之所,却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那是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设法效仿他们,但不要试图让他们像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可逆转,也无法停留于昨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摘抄之《力量从哪里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js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