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又一个神童焦虑造势!这样的孩子多半毁了……

又一个神童焦虑造势!这样的孩子多半毁了……

作者: 西瓜创客少儿编程 | 来源:发表于2019-11-15 15:13 被阅读0次

    前不久,这个 15 岁小女孩足足在热搜上挂了 3 天。

    「高一、青少年科学家、世界顶尖大会、自带研究成果」。

    一系列标签贴上去,各路媒体嗅着流量的香气赶到战场,无数关于这名「小小科学家」的稿件一夜之间铺满了整个中文互联网,甚至百科都给她加上了这个职业。

    小女孩有身世背景的优势,也很努力,在这个年纪来说确实很难得。

    「看看别人 15 岁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你孩子在做什么?」

    然而媒体这种过度热捧和大肆宣传,一方面体现了为追逐话题性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这种报道是「不计后果」的。

    教育无法拔苗助长,炒作这样的焦虑,「神童」变「神经」,「普娃」增压力,对于谈方琳,对于更多孩子,我们的教育能走多远?

    从过往的一些神童故事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个答案。

    宁铂:不堪社会重负,第一神童最终遁入空门

    30 年前,这个叫宁铂的孩子,是全中国第一个公认的天才神童。

    1977年,13 岁的他,与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了两盘棋并获全胜。

    那时候可没有互联网,这件事仅靠媒体报道和口口相传,宁铂就成了全国红人,粉丝遍布全国。

    报道中,宁铂 2 岁半时会背 30 多首毛泽东诗词,3 岁时能数 100 个数,4 岁学会 400 多个汉字,9 岁开药方、下围棋、吟诗作对……

    这些超出同龄人一大截的行为被全国报纸和杂志渲染到极致。所有人都觉得他长大之后前途不可限量。

    1978年3月,中科大少年班正式成立,宁铂破格提前进入大学。

    而接下来的故事,并没有如同全国人民期待的那样展开。

    成为中科大门面担当的宁铂,必须服从人们安排好了的事,满足父母、师长、学校、国家围观一位神童的嗜好。

    他没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读天文系,被迫选择了当时最热的理论物理专业,他必须要「七步成诗」,必须要考出每一个理想的分数……

    之后他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

    「神童」的标签让宁铂过分地惧怕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连尝试的勇气都失去了。

    最终,2003年,在中科大任教「熬」了20多年的宁铂,选择了出家为僧……

    他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宁铂的不幸在于,人们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

    他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失败,因为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神童」的失败。

    这份包裹着爱和好心的「糖衣毒药」,最终让一个孩子失去了身上原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自信,甚至,他都不敢去争取自己喜欢和渴望的方向。

    付云皓:母亲精心呵护的奥数天才,除了奥数,啥也不会

    比起被大众关注和施加光环的神童,「聪明孩子」的境地更加微妙和危险。

    付云皓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在他的高中生涯里,最为闪耀的标签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2002、2003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这已是登峰造极的数学能力。

    不用参加高考,他被保送到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令他和母亲没想到的是,付云皓在除了奥数领域之外的学习中,挂科重修、收到学术警告,甚至无法从北大毕业。

    「好比刚才还在赤道吹热风,瞬间给发射到了北极。」

    付云皓是「别人家的聪明孩子 」,6 岁前就学完了小学数学课本,1 年级就考上了 4 年级才可以报名的华罗庚数学学校。

    此后,父母和学校为付云皓铺开「一条龙」教育,无论小升初、中考考得如何,他只要数学成绩过硬,就能一路直通上高中。而竞赛获奖,就可以直通大学。

    很难评估这一阶段付云皓的综合成绩。他的语文是「一直拖后腿的」,英语也挤不进年级前列,但这些科目都不重要,他的课内学习停滞在高一以前。

    付云皓对于其他科目完全不在意,「扯淡的课上就上呗,考试什么的也没那么太当回事。」

    当他在大学里真正遇到挂科、学术警告和无法毕业的困境时,母亲着急了。

    她气急败坏冲到班主任办公室,追溯了一遍付云皓从小到大的数学竞赛经历,并解释说「主要是靠数学竞赛来上大学,别的课程相对来说肯定会花的时间少一些」,她还有意无意地提到:「因为他那个数学太突出了,别的老师可能就会迁就。」

    「但大学的管理可不一样。」班主任老师很坚定。

    离开奥数的庇护后,一切都变了。只是付云皓和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成绩 ,也包括为自己行为买单的责任心。

    他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再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学子。如果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未来也走不长远。

    对神童、天才、聪明儿童的盲目崇拜,是教育的不自信

    无论是宁铂还是付云皓,在对他们经历喟叹的背后 ,我们看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

    这个过程赋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纵深累积,也有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兴趣与情操的陶冶,有人际与协作的培养……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而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是的,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是在静默中发生的。细胞分裂、血液流淌、身体长高,抑或种子发芽、花朵绽放、果实生成,都是在静默中完成的。

    教育是一件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一点点构筑造就孩子的性格习惯、处事心态、知识结构、经验体系……

    神童不可取,盲目追风神童,鞭笞自家孩子模仿效仿神童更不可取。

    我们的教育能走多远,不在于每年培养出多少「神童牛娃」,而在于是否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快乐和喜欢的事情。

    西瓜做教育的初心,并不是想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未来的超前程序员。

    编程只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一种极其适合未来的语言工具,让孩子接触与尝试,学习与成长,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选择与喜欢的最终决定权,是属于孩子的。

    回到最初的那个 15 岁「科学家」小女孩来说,社会和家长对她最好的保护,其实是少点强加于身的关注与光环。

    只要她遵从内心,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无论将来是璀璨巨星,还是平平凡凡,对她来讲,都是最好的,也是我们所有家长对自己孩子最朴实的期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又一个神童焦虑造势!这样的孩子多半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ks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