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生无可恋。不,这样说其实不够真切,似乎显得我颓废和矫情。没有,我心态阳光,生活积极。
只是——对世上大多数人与事兴趣日减。走在热闹的都市街头,或者人迹罕至的旷野,或在人事情感漩涡中周旋,或为枯燥乏味的琐事围困,或接二连三身边人们的生老病死,或一圈圈轮回在相似的经历与梦境中……
站在街头,身边霓虹闪烁,车流穿梭。人群像潮水,涌过来,退过去……
不变的日月晨昏,相似的亘古今朝,翻开世界通史,朝野更迭,时代变迁,极端与纷争,英雄豪杰叱诧风云又归于沉寂;翻看故事书,种种人情冷暖爱恨纠缠,悲欢离合;再打开各门科学,进步与文明,谬误与革新,发现又推倒重来,人类历史乃至这个世界的历史,一切,复杂浩瀚,都,不过如此。像是看着皮影戏,参与着皮影戏,像是人类共同编制着一个大梦,繁华落尽,但说到底终究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对这一切,我也曾痴迷过,拥有过,也曾失落过,沉醉过,一次次触摸到底,一次次更加清晰地体会到“不过如此”,于是,对今世的爱好一点点减少了,一点点淡薄了。
二
在这些年的生活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个粗浅又非常受益的道理,这个道理像把剃刀,切去了生活中多余和繁琐的部分,拆除局限和狭隘。话说到这里,顺便指出另一个事实,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存在着海量谬误,有大量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其实是一团糟粕。请你留心,你会发现很多。
从前我做事是很较真的。比如写字,首先工具要齐备,买最好的笔墨纸砚,毛毡,笔托,笔洗,细枝末节都要一应俱全。然后时间,地点,心情都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要么不要,要就要最好——就是这种心态,感觉自己是有原则的,有品味的。耗费了大量时间在细枝末节上,自以为是精致的,认真生活的,其实只是在变相浪费生命。
这只是一个例子,再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的种类和精细程度让人咋舌。人类舌头上的味蕾们被娇宠到无以复加,再看看在每个领域中浩繁的细节与分类。
我不禁发出感叹,真的,人是把今世当成永恒的天堂般过着,人们好像忘了自己随时会翘辫子,以为自己的时间无穷无尽,手边任何一件物品都要能使用千秋万代才行,坚固的房屋,永不腐朽的瓷器,奢华舒适到极致的房屋装修布置……
冷眼看这些,心里悄悄升起莫名的恐惧。人类似乎陷入了一种疯狂,对死亡歇斯底里的恐惧与否认,他们试图抓住外物来保持自己的永存——这应该是不信仰后世的人们所为。但事实上我们这些穆斯林也亦步亦趋,也把今世过成永远,忙于今世生活犹如陀螺,只在极少的闲暇想起真主和后世。
图/待苏
三
我们犹如困兽,困于这具皮囊,困于薄薄纸张般的现实,困于今天的世界,在时间的网上黏着,我们被时间的鞭子抽打,身不由己地追赶着这个时代。
后来,在琐碎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一些道理。有一次,刚入新家,万事待兴。很多家什还没有置办。削皮刀没有,那先用菜刀,擀面杖没买,用个细长的杯子来代替,后来发现一截钢管,这个用起来完全不输擀面杖,还没有买汤勺,那就用一只碗来舀,少了碗不够,纸杯完全可以,餐具不齐全,手总是有的……总之,一切你往常认为必不可少的家当,其实少了它也完全可以。我忽然眼前一亮,思路开阔起来,我想到了《一个人的朝圣》故事里的老人,到最后摒弃了一切外物,只身前行,那种无羁无绊和轻松洒脱。我们恐怕是太囿于物质,太依赖舒适了。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替代的,推而广之,原来没有什么人和事物是不可取代的。
——所有一切都可有可无。这时候我看见了清真言,它在这里熠熠闪光,它在静静地等待着我发现。“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什么都不该成为主,唯有真主。什么都不该仰赖,唯有真主。人不该被任何人事物奴役,只应该是安拉乎的仆人。
想到这里,忽然觉得好轻松,我好开心,禁不住雀跃!我发现了大自由,发现了美、天真和质朴,它们都藏在一句清真言的后面!我们执着的任何一样外物,都暗藏着对真主绝对权利的否认,任何物都是安拉乎的被造物,它们不该占据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该干干净净的,心里只装着对真主的崇拜,畏惧和希望。
忽然想起英国某公爵的墓志铭:“当我小的时候,我立志要改变这个世界;当我逐渐长大,我发现这个想法实在是遥不可及,所以我改变原有的志向,以改变我的国家为我的目标;然而等我长得更大时,我亦觉得这个志向实在太高远了,因此我重新确定我的目标为‘改变我的家乡’.再当我无法实现时,我退而求其次,改变我的家庭.现在我已到日暮黄昏的年岁,我知道我应该从‘改变、调整自己’来下手.如果我先从‘自我’做起,或许我已成功地改变了我的家庭、我的家乡、我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阿西丫原创作品禁不住笑起来。放弃自己很重要的想法,谦卑地在大地上行走,生活,把你心中的被造物一一清除,踏上回家的路,用一生去理解和践行“俩一俩海,印兰拉乎。穆罕默德热苏伦拉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