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艳
我是一个付出、自信、勇敢、坚持的人!
走进孟母堂文化家庭教育,向幸福的明天出发!
美好一天开启
和孩子相处,永远不断要学习,不断进步,家庭是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事业是父母一生必修课。
关于说话的态度和内容
“如果一个人说话像开枪一样,他的声音会把你的脑壳打碎。”阿诺德?贝内特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他的妻子如是说。他所说的就是一个人愤怒爆发时的丑态。
贝内特的理论有他很深的道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摩擦都是由于说话的语气不正确而引起的。如果确实如此,我们每天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不信,你可以自己试一下。你可以对一个婴儿说一些好听的话,诸如,“你真可爱,你像天使一样。”相反,如果你对他大喊大叫,说:“你这个小崽子,真麻烦!如果你再哭,我就掐死你!”这时,孩子就会大声哭叫,甚至你旁边的狗也会偷偷溜走。
贝内特认为,当一个人说话时,总会产生两种效果,他说话的内容表达他的思想,而他说话的语气则表达他的情绪。
从人们之间发生的摩擦来看,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更重要。根据说话者情绪的不同,语气可以改变文字的意义。
《圣经》告诉我们:“一句温和的回答可以打消别人的愤怒”。可是,一句粗鲁的回答却会使我们怒火中烧,虽然我们知道发怒是愚蠢的。所以,我们说:“你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行事方式,也要注意自己的语气。”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语气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然,我们有些时候也讨厌呆在一个乏味的空间里。
如果我们无意伤害他人或者被他人伤害,能够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很难做到的。实际上,柔和的语气会改变人们的情绪和周遭的气氛。
我们注重态度,关注说话内容,即使不能做到完美,我们也是有别于其他人。
先生说:说话的态度是水,说话的内容是水杯,就是说一样重要。我们每人每天会说很多话,那么有多少是积极的,多少是消极的呢,又多少是废话呢,深思一下,说话的内容态度,说话之前先思考一下,特别是和孩子较量。
我们再探讨一个问题,在酒桌上,下属和上司说先干为敬。
“先干为敬”是酒桌上的一种礼节,是指在喝酒时敬酒,自己先喝干净,接着对方再饮。
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国之间明争暗斗,交往频繁,谋士辈出,而饮酒成为沟通的重要道工具。在宴请的时候,宾客总担心主人会在酒中下毒,所以主人会先喝杯中之酒,以示酒中无毒,来表明自己的诚意。
后来,我国江南地区,风流才子与佳人对饮时,才子往往“先喝为敬”,表示对佳人的尊敬以讨佳人欢心。
扩展资料:
酒桌上的礼仪包括落座、斟酒、敬酒、碰杯等。
1、落座:餐桌上的举止是一个人修养与教养的综合体现,席间举止应得体端正,忌躺坐在餐椅上及双肘架在餐桌上。
2、斟酒:人们在为客人斟酒的同时,常说“满上满上”。这个满不是满得溢出来,而是指满杯中的八成就行了。主人在给客人斟酒时,客人要把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表示感谢主人的斟酒,即“叩指礼”。
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的同志,即使自己不饮酒,也要先给长辈斟酒,以示敬意。
3、敬酒:需要适可而止,善意、敬意表达到便可;忌成心灌醉或恶作剧的行为。敬酒时,上身挺直,双腿站稳,以双手举起酒杯,待对方饮酒时,再跟着饮,敬酒的态度要热情而大方。
在规模盛大的宴会上,主人将依次到各桌上敬酒,而每一桌可派遣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对于虔诚的穆斯林不允许敬酒,甚至不能上酒。因为穆斯林饮酒是违背教规的。不应当在餐桌上摆放一大堆酒瓶。
4、碰杯:席上喝酒讲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一口气喝下去,还要倒过来让旁人看自己杯干。在酒席上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无三不成礼”意思是喝酒一个高潮,必须是在三杯以上,所谓“酒过三巡”也是这个意思。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当主人敬酒时,客人要恭敬地用手指沾杯中酒向天空或前后左右弹三次,以示敬重。在祭天地、祭鬼神时,沾酒弹三次就更普遍了。
第一个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47226/68c514a6812c615e.png)
这个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城,舞会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是仇视他们的恋爱受到阻力。经劳伦斯神甫帮助,两人秘密举行婚礼。
后罗密欧刺死朱丽叶的表哥而被放逐,朱丽叶也面临逼婚的窘境。神甫给朱丽叶吃安眠药让她装死,让罗密欧立即返回,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在朱丽叶身边自杀殉情。
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
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据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它于1303年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城。有人还援引但丁《神曲》作为佐证。但此说难以定论。
不过,古罗马时倒确实流传着关于一对情侣生死相恋的民间传说,它在漫长的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故事和细节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
16世纪初叶,意大利人路易吉·达·波尔托写了一则短篇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已见端倪。
班戴洛从民间传说中撷取素材,又借鉴前人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于1554年写成了他的小说《罗密欧和朱丽叶》。
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
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
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
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建议与忠告
在英语中,表示建议与忠告的情态动词比较多,比如可以用could,shall,should等。
一、could可以表示“推测”(可用于将来,现在,过去时间),过去的“能力”,过去的“许可”。当could表示“建议”时,并不表示过去。
A :What shall we do this evening? 我们今晚做些什么?
B :We could go to the cinema. 我们可以去看电影。
It is a nice day. We could go for a walk.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可以出去散散步。
二、shall I...? Shall we...?
Shall 用于第一人称的一般疑问句中,表示征求对方的“建议”。
Shall I open the window?
=Would you like me to open the window?
Shall we leave at two? Is that OK?
三、may(just) as well, might(just) as well
这组情态动词表示“建议换成另一种方式做某事”,可译成“倒不如',"不妨”。
A:I'll go on Monday by train. 我将在周一坐火车去。
B : You might just as well wait till Wednesday and go by plane. 你不妨等到周三坐飞机去。
We may as well stay here tonight. 我们今晚不如在这过夜。
另外,may/ might as well 还有一种多少有些勉强或讥讽的意味,表示“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只好为之”。
It's no use waiting here. We might as well start walking. 这这里干等没用,我们孩不如开始步行回去。
四、should和ought to表示忠告
Should最主要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表示“建议”“忠告”“规劝”,表示“某事是应该做的或恰当的”。
You should brush your teeth twice a day. 你应该每天刷牙两次。
此时的should往往也会含有“责任”和“义务”的含义。
Drivers should obey the speed limit. 司机应该遵守车速限制的规定。
这种“责任”的意味比must要轻。
Drivers must obey the speed limit. 司机必须遵守车速限制的规定。
这种表示“责任”的should也常见于疑问句中,表示否定一个“责任”。
Why should I do what everyone else does? 我为什么非得跟其他人一样啊?
上述例句也都可以用ought to,只不过它更多地是出现在口语中,而不是书面语中。
五、should表示“忠告”与could表示“建议”比较
--should表示强烈的、明确的忠告; should表示只有一种选择;
--could表示建议某事的可能性; could表示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总统来说,could比should的语气要若的多,只为听话者提供一种参考意见,听话人可以有多种选择。而should则是表示听话人最好应该采用的一种选择。
六、had better表示“忠告”
常用于口语中,后面接动词原形,否定用had better not do.
We had better study harder, or we'll probably fail in the exam.
我们最好用功学习,不然考试就有可能不及格。
注意:had better在表示“忠告”时,有时会暗含“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有不良后果”的意思,而should则更为中性。
You had better return the book to the library. 你最好把书换给图书馆。
但是若用should,则更多地是表示个人的责任或义务。
You should return the book to the library. 你应该把书还给图书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外文名
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应用学科
心理学
中文名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名词概述
心理学家德斯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感情,这青年人之间的爱情也越深。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但最终婚姻最后却经常是以悲剧收场。
现实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中国民间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种心态。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在许多地方。对于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也会越高。学者们尝试以阻抗理论(reactance theory)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指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所以才会发生当别人命令我们不得做什么事时,我们却会反其道而行的现象。
不同说法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双方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2]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中国民间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种心态。
另外,心理学家鲁宾发现;男女对对象的爱情得分是一样的,但女性对自己对象喜欢的程度比男性对自己的对象喜欢的程度要略高。男女对同性朋友的喜欢程度是一致;而女性比男性更爱自己的同性朋友。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女孩子们可以一起牵手走路,甚至喜欢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说悄悄话,缺很少看见男生会这样的缘故。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上的解释之一是,从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说的。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逆反的外因
生活事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几乎无人不知的爱情悲剧,在每个民族都流传着,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权总是逐步受到尊重的,恋爱婚姻的自由在每个民族历史上,都有一段身不由己的阶段,也就是造就悲剧的阶段。在中国,无人不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深入人心。一直到现在,还偶尔听到某某男女因为父母坚决反对,殉情自杀;或者男女因反抗父母未果而私奔。私奔后的结果也不是全部都很好,好多是私奔后发现对方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好,因为已经和家人决绝了,只好凑付着过,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导致个别人绝望自杀。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种悲剧的发生呢?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因为两家是世仇,家人坚决反对,他们的感情却在家人的百般阻挠下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开始只是不知情的兄弟关系,梁山伯根本没有娶祝英台的想法--因为是“弟弟”,但是,得知祝英台对自己一往情深又绝对不能修成正果,于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不能失去,越是觉得绝对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心理学家发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是觉得珍贵。于是想办法提高人们的期望值和得到的难度,是促使人们拥有某种东西的简单办法。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好多的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眼看着孩子处了一个对象,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口碑也很差,可是孩子偏偏喜欢,这时候父母往往出面干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是干涉越是相爱,处理好了孩子会留下一辈子对初恋的残酷记忆,忘却一段可能是悲剧的恋情;处理不好就像前边说的,引发真正的悲剧。并不是说罗密欧不好,最起码朱丽叶在受到百般阻挠的热恋中,无暇顾及罗密欧的缺点;反之亦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几乎每个省市全部建起了和西方各个发达国家致冷机企业联营的中国电冰箱制造厂,那个时候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什么“*--阿里斯顿”“*--利渤海尔”“--飞利浦”等等,品牌众多的冰箱一拥而上,终于导致价格跳水,各个冰箱厂家为了占领市场,纷纷提高产能,降低价格,大打价格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羊群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消费者因为价格多变,广告铺天盖地,无所适从。这时候,有一家最精明的厂家,做了一件最精明的事情--砸冰箱以表示质量第一的决心;然后,就是保持坚挺的价格,以保证品牌的规格;第三,控制产量让市场“饥渴”,这个厂家想必都知道,就是海尔集团。那个时候,我家买的琴岛-利渤海尔冰箱就是托人才买到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由于不突击产量,不降低价格,海尔的质量没有受到价格、成本大战的影响,也没有突击产量,使海尔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对中国电冰箱行业的绝对占领,形成了中国电冰箱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加上后来海尔推行新的管理理念,使海尔步入了健康稳健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之路。
有些广告就很会把握这一点,尤其是日本汽车业。大家可能还记得天籁进入中国以前,铺天盖地全是对这款汽车的溢美之词,让好多人持币等车。等了好几个月终于盼到了隆重的下线仪式,然后就是对市场实施饥饿制约,就是限量生产,在汽车降价的时候,高抬价格追加提车费,更加吊足了购车者的胃口。这时候你还会在乎它的性能价格比吗?于是日产大赚了一把。
由此可见,在生活、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吃不到的葡萄”“摔伤”了自己。“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甜的!
爱情的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等人总结出爱情的规律如下:
1、接近
生活空间邻近的两个人,通常更容易喜欢上对方。空间的邻近,为彼此的认识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他们可以付出很小的代价,却更轻易地了解和熟悉对方。反之,遥远的空间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付出更大代价,而共处时间的缺乏,更是增加了彼此不能及时消除的误解。
2、相似
性格上存 在差异的人,相处中更容易发生误解和争执,长时间的冲突,会使两个人都感到沮丧和疲惫;在性格和态度上有更多相似之处的人,则会因为彼此的一致而产生共 鸣。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欣赏自己,于是也越来越喜欢和对方共度时光。但有一种情形下的“不相似”也可以促进对彼此的感情:一方所具有的,正好 是另一方所需要的。比如,一方很有主见,而另一方很愿意听从别人的决定。
3、对方喜欢自己
与某人相处中,如果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被接纳和欣赏的感觉便会提高自己的自尊,从而更喜欢对方;相反,则会感到被否定,即使这个人再有魅力,他的吸引力 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为,与他所带给我们的良好感觉相比,我们更关注自己被其拒绝或否定的糟糕感觉。
4、障碍
人们普遍都有逆反心理,这导致了当我们面临得不到或者失去的威胁时,我们会更加渴望得到,并加倍努力。心理学家们发现,爱情上存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反对两个人的爱情,他们在对方的眼里越是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
5、品质
除了上述条件,不管背景、年龄或性别的差异,人们都认为恋人最需要具备的3个重要条件是:热情善良、性格好、接受并回应自己的感情。
6、外表的吸引力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评价高。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这一偏见尤其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
建议
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要理性对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外界阻挠越大越要爱的“荡气回肠”。或许在旁观者的眼中两人的爱是“轰轰烈烈”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经受不住悲伤的考验。两个人一旦遇到悲伤的挫折,爱情就容易产生裂痕。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 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效应研究
为了了解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夫妻恋人之间的关系和相爱水平,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借用莎翁名剧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敏感的父母偶然发现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互递纸条,先是大惊失色,不容分说扣上“早恋”的帽子,然后采取一切粗暴手段试图扼杀:恶语批评侮辱、勒令断绝来往、专程接送上下学、全面监视举动……父母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爱慕的孩子逼得成双配对离家私奔。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一旦电影、书籍、文章被列为禁片、禁书、禁文,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