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和菜菜约定,放学后一起看电影《小王子》
晚饭后,我在厨房刷碗,菜菜走过来告诉我:垃圾桶吃的太撑了,他吃了很多食物,有黄瓜啊,虾啊…实在是太撑了…说完摇摇头去客厅摆弄乐高了。
我想起了圣艾克苏佩利的1号作品和2号作品。
他6岁时画了一幅画,源于他看过的一本故事《真实的故事》蛇吃怪兽的场景:蛇是把猎物整个吞食到肚子里,然后慢慢消化…

于是,有了1号作品。他拿给大人看,他问:看到这个图你们害怕吗?一顶帽子有啥可怕的?哦,真的,和大人说话真的好费劲,难道他们看不出这是一幅蛇吃大象的图吗?

于是,他又画了2号作品,一个蛇吞食大象的透视图…大人觉得还是不要画了吧,很无聊哎。。。。

如原著所言,一个画家的璀璨人生就被终止在了6岁时期。(哦,这是一个对成人的视角毫不客气的作品)
大人对于物体的评价视角源于价值。一个人,物品,甚至某一学术的价值是否能产生实际的收益。或者应该说是显性的价值。
无独有偶,在下午茶时间里,三个女人(三个家长)聊到小孩教育。窦老师说正打算送孩子学古琴,并跟我们科普了古琴的历史价值—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并非属于中国或者哪个民族,而是属于整个人类。古琴的音频还被人类筛选出作为人向其他星球发出的友好信号。
【以下为百度出来的古琴与太空的内容】

关于学古琴的对错不作任何评价,永远不要质疑人类对于自己行为的逻辑自洽能力。就像《小王子》中,大人看不懂1号作品,不想看2号作品,好无聊,认为有那时间还不如去学习语文,历史,地理呢。拥趸者数以亿计,好在,文学作品本身并不热衷标准答案。
在电影《小王子》中,编剧加入了一个华裔女孩和她妈妈,一心要让孩子上名校的妈妈,却在精心准备的面试中,完美的的失利了。果断把A计划转成B计划。(不要说,对于华裔的努力上进真的刻画的入木三分)
会计师妈妈把女孩的人生迅速变成一张《人生大计》悬挂在醒目的墙上。一份精确到每一分,每一刻,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直至一生的“精英人生”养成计划,每一秒都被精确计算与排序。甚至,连每一年的生日礼物都已经按照发展阶段提前订制包装好了。
把未来挂在墙上,然后按照表格执行,人们把这种生活称之为“自律”,把达成结果的那部分人的人生称为“逆袭”或者“”成功“”,然后再把这个过程生产成为一套套产品去叫卖5亿次,趋之若鹜的购买者我们称为“努力的人或者后浪”。
还记得电影中那个名校广告吗?成为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人。大人们孜孜不倦,义无反顾,面无表情的把孩子推到那个生产流水线上,按下加速开关。。。
孩子是未曾长大的成人,而成人却不是长大后的孩子。
童真,是美好的,说不上来对标的现行价值,但是,相信没有人质疑,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回忆童年往事时嘴角上扬,眉目清澈的真诚。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只能用心灵去看。
小王子爱一朵傲娇,自恋的玫瑰,也因她的傲娇而有了逃离之心,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思念就是证明。大人的精确计算的人生大计不过是努力追求一份确定性,就像人类从狩猎到农耕,恐惧颠沛流离的基因早就种在人类的身体里。孩子就是被保护,被照顾的幼苗,不追求长成一粒果实,风中摇曳,阳光雨露中挺直,青枝绿叶,接受一只蝴蝶的亲吻,如此于他,就好了
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有园丁的态度和劳作,因时而作,既有放任也有修剪,既有劳作也有闲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