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青春的秘诀
文/左月
今晚偶然观看到黑龙江台特别节目一一“青春之歌”。
虽然是中途插入,但还是有幸依次重温了《歌唱祖国》《英雄赞歌》《赞歌》三支经典革命歌曲。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我有幸倾听了歌曲背后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一王莘先生当年在火车上欣赏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激情涌来,抚平拆开的烟盒,写下万口传唱的经典。2007年,王老沉疴在身,但还是想再创作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在奥运会场唱给中外观众。可是,他那时已不能说话,只能用目光与亲人交流。令人惊喜和欣慰的是,2008年,一名小姑娘在奥运会开幕式舞台上唱响了一支歌,歌曲的名字是一一《歌唱祖国》一一正是王老生前创作的近千首歌曲中的代表作。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一一杨根思连健在90岁老兵动情地讲述了当年的故事,连长让两名战士撤退,他自己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四十多名敌人同归于尽,守住了阵地。
杨根思连第三十任连长与杨根思班现任班长与老班长互致军礼,热情拥抱,他们共同回顾了老连长的铮铮誓言一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坚定表示,杨根思连是老连长生命的沿续,是老连长“三不相信”精神的传承者。
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包钢的号召,无数有志青年怀揣理想,奔赴内蒙古大草原。两名当年的包钢工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青春故事。他们一位88岁,一位92岁,腰板挺直,思维敏捷,语言连贯。92岁那位老人家,在国家发出建设包钢号召的同时,也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放弃了上清华大学读书,选择了参加包钢建设。说起初到包头的感觉,老人家说,太荒凉了,连棵树都没有,晚上睡觉,连帐篷都刮得飞起来,裹在头上。包头,包头,许不是打这来的?老爷子还挺幽默!
88岁的老小伙讲到1959年9月26日包钢第一炉铁水出炉时,特别激动。当时,在几千名工人的注视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剪彩,总理对工人们深情地说:“你们受累了!”大家听了,心里暖暖的。总理反复叮嘱包钢工人:“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 ” 一代又一代包钢人牢记毛主席指示、周总理嘱托,接力包钢建设。
90岁的胡松华再唱《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虽满头华发,依旧声若洪钟,响遏行云。
伴唱的合唱团也都是老哥们老姐妹一一脸上有皱纹而心上没皱纹的人。
观众席上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一次次用激动的泪水、热烈的掌声表达着他们对前辈跨越时空的理解与崇敬。
青春,真的不仅仅属于青年。一个胸怀大我的人,永远不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