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综艺不多,唯一每集必看的,就是《奇葩说》了。
我一向认为,加入辩论队,是我大学生涯最值得回忆的三件事情之一。
而在辩论队最大的收获,不是辩论技巧,不是打比赛带来的视野的开阔
对于我个人而言,是意识到,其实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不得已。
所以辩论赛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双方你争我抢的过程中,把这份不得已传递给观众,让每一位听众意识到:原来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另外的选择不是妖魔鬼怪。
用比较文艺的说法,就是看到更大的世界吧。
《奇葩说》也是这样一档节目。与国际大专辩论赛(后改名为华语辩论世界杯)的选题不同,他很少有形而上学的哲学辩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寒门再难/不再难出贵子”等,选择的都是生活化的问题,比如今天的“有一个让前任鸡飞狗跳的按钮,该不该按”,等等。
严格的辩论赛,决胜靠逻辑和诡辩,从立论开始为自己布下阵地,然后攻辩和自由辩论互相抢夺阵地,最终结辩一锤定音,升华价值。但是出现的最大问题在于,观众水平不行,往往跟不上辩手严密的逻辑,很容易认为辩手的逻辑是诡辩,认为诡辩的技巧是跑题。所以不接地气,观赏性一直不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国际大专辩论赛设立的初衷,是让外国华人不要忘记中文,而不是什么观赏性。
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现场,观众席第六排开始就已经空了
奇葩说不同,奇葩说决胜靠观众跑票,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奇葩说不是辩论综艺,而是“说服”综艺:谁能说服更多的观众来改变想法,谁就赢了。这就有意思了,选手们可以通过故事来和观众共情,利用观众的“72秒”冲动时间来改变跑票。
这样,辩论+综艺的奇妙组合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反而更有价值。
如我开头所言,辩论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观众其实选择没有对错,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让我们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跟自己选择不一样的人。而奇葩说在不改变这个内核的基础上,通过观众来制衡选手“炫技”,降低了观众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有了对错的思考。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美德吗?》《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这样的好辩题,让每一方都有话讲,让看了的人开始反思,这样很好。
我个人会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包容,当物质不丰富,人人难以满足温饱的时候,生存是第一要务。这时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对的,这时就有了全社会统一的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开始丰富之后,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这时候价值观就开始变得多元化。
我们以选秀节目来说,若干年前只有“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选秀就是选个唱歌好人气旺的;如今有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嘻哈,民谣,流行,不论你喜欢哪个细小的类目,都会有一批粉丝。
当社会更多元,每个人都向自己的目标前行,而不是活在他人“要求”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