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opencourse%2Fcrashcoursepsychology.html
重点
1、不能盲目相信直觉。
(1)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我早就说吧”(I-knew-it-all-along)现象
如果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而他的行为印证了你的猜测,那会使你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不是说常识是错的,而是说我们的直觉更倾向于描述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而不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2)人生来就有过度自信的倾向。我们也倾向于感知随机事件中的规律,从而导致错误的猜想。
2、科学的方法
(1)问题和理论(Question and a Theory)
对研究对象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并把它变成可测量的、可检验的命题,这叫做将问题“操作化”(Operationlizing)。
在科学当中,一个理论要能够解释和组织大量不同的观测并预测结果。
(2)假设,可检验的预测(Hypothesis, testable prediction)
(3)以可重复的实验进行测试(Test with a replaceable experiment)
3、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案例研究会深入观察个体的情况,但由于不能进行重复试验,结果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个案分析中了解有可能发生的事并提出问题,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个案往往能产生重大发现,它也是心理学家用来观察和描述行为最好的讲故事的手段。
(2)自然观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研究人员只需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行为,这种方法意在让被试“做自己的事情”而尽量不对情境做控制。和案例研究一样,自然观察是超棒的描述行为的方法,但它对行为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
(3)调查或访谈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调查或访谈收集行为数据,要求人们报告他们的意见和行为。
调查对于了解人们有意识地持有的态度和信念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如何提出问题是有技巧的,选项的微妙差异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同样,调查的对象也很重要,要避免样本偏差(Sample Bias),需要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即目标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等的概率来回答这个问题。
4、相关关系(Correlate)和因果关系(Causation)
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看某个特质或行为是如何与其他特质或行为相联系的,也就是他们的相关关系(Correlate)。相关关系可以推测因果关系(Causation),但无比重要的是,相关关系只能提供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并不能证明他们。
5、实验
要真正找到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核心,你必须得做实验才行。
通过控制自变量,同时保持其他变量完全不不变或是尽量不变。
实验起码需要分两组:实验组(这个组的某个变量会被改变)和控制组/对照组(这个组的变量保持不变)。研究人员需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可能干扰实验的潜在的混淆变量和外在因素。
有时候,其中的某一组或者两组都不会被告知实验真正的研究目的是什么,有时连研究者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这样他们才不会因自己无意的行为影响结果,这种实验叫做“双盲实验”(Double-blind Procedure)。
全文
吃放了一星期的过期披萨能引起幻觉吗?喝咖啡能让你更聪明,还是让你更愚蠢?就像心理学本身,这样的问题似乎非常直观,因为你是人类,所以你一定有能力的出关于他人的一些结论,猜出他们在想什么。
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直觉并不总是对的,事实上,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往往会严重低估虚假直觉所带来的危险。如果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而他的行为印证了你的猜测,那会使你更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个现象叫做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也叫做“我早就说吧”(I-knew-it-all-along)现象。并不是说常识是错的,而是说我们的直觉更倾向于描述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而不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另一个你不能盲目相信直觉的原因是人生来就有过度自信的倾向。有的时候,你感觉自己的直觉特别准,但事实情况是,你真的错的特别离谱。我们也倾向于感知随机事件中的规律,从而导致错误的猜想。举个例子,如果你丢5次硬币,你得到全是正面的概率和得到正反面交替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我们会把5个全是正面的事件看作是不寻常的,看作是大获全胜的象征,从而赋予该结果一个它根本不具备的含义。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方法严谨、能够自圆其说的心理学研究和实验,以及科学探究的光荣历史。它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使心理学研究免于被我们的大脑给搞砸。
在大多数方面,心理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没什么不同。比如,第一步都是要对研究对象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并把它变成可测量的、可检验的命题,这叫做将问题“操作化”(Operationlizing)。于是你就知道科学方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它开始于一个问题和理论。在科学当中,一个理论要能够解释和组织大量不同的观测并预测结果。而当你想出一个可检验的预测,那是你的假设。
一旦你的理论和假设都已准备就绪,你需要用一种明确且共通的语言来报告他们,比如将“更好地思考”的意思具体定义一下,让其他研究人员可以重复你的实验。重复实验室关键所在。你看到一个人表现出了一次特定的行为,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但是,如果即使更换了对象和情境,但仍然得到一致的结论,那么你很可能会得出什么规律。
但这对于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来说,是很困难的。案例研究会深入观察个体的情况,但这有时也会产生误导。因为这种研究的特性所致,我们不能进行重复试验,所以它的缺点是结果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个案分析中了解有可能发生的事并提出问题,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个案往往能产生重大发现,它也是心理学家用来观察和描述行为最好的讲故事的手段。
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自然观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研究人员只需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行为,这种方法意在让被试“做自己的事情”而尽量不对情境做控制。和案例研究一样,自然观察是超棒的描述行为的方法,但它对行为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
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调查或访谈收集行为数据,要求人们报告他们的意见和行为。性学研究者阿尔弗雷德·金赛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的性史,并分别发表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震惊世界。
调查对于了解人们有意识地持有的态度和信念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如何提出问题是有技巧的,选项的微妙差异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禁止”或“压抑”这种更有强迫性感觉的词可能会引起和“限制”或“不允许”这些词不同的反应,“你相信太空中有外星人吗”和“你认为外太空存在有智慧的生命体吗?”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尽管两者的本质含义相同,但在第一个问题中,对方会认为你的意思是“外外星人来到地球,制造出麦田怪圈”“把人类绑架到飞碟上做实验”。
提出问题的方式很重要,同样,调查的对象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去和平主义者俱乐部,问这一屋子学生对武器管控怎么想,但这个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想法,因为样本偏差(Sample Bias)非常明显。为了公平地代表一个群体,我需要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即目标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等的概率来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一旦你通过调查,案例研究或自然观察的方法来描述行为,你就可以试图去理解他们,甚至预测未来的行为。
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看某个特质或行为是如何与其他特质或行为相联系的,也就是他们的相关关系(Correlate)。相关关系可以推测因果关系(Causation),但无比重要的是,相关关系只能提供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并不能证明他们。
我们已经谈过在不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如何描述行为,以及如何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找到联系,作出预测,但这些方法只能帮你到这儿。要真正找到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核心,你必须得做实验才行。
实验法使研究者可以排除其他干扰,通过控制自变量,同时保持其他变量完全不不变或是尽量不变。这就意味着做实验起码需要分两组:实验组(这个组的某个变量会被改变)和控制组/对照组(这个组的变量保持不变)。正如调查法需要随机抽样一样,研究人员需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可能干扰实验的潜在的混淆变量和外在因素。有时候,其中的某一组或者两组都不会被告知实验真正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例如,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物质对人有何影响,通过比较安慰剂(Placebos)或惰性物质(Inert Substance)的效果。而做实验时,往往连研究者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控制组,这样他们才不会因自己无意的行为影响结果,这种实验叫做“双盲实验”(Double-blind Procedure)。
如提出问题:“人类在饮用咖啡因之后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吗?”可操作、可检验的假设:“饮用咖啡因的成年人会比未饮用的咖啡因的成年人更快走出迷宫”,自变量是咖啡因的剂量,因变量是被试在迷宫中探索出口的速度。将被试随机分配到3个组里:A组是控制组,会得到“安慰剂”,即“去咖啡因”的咖啡;B组是实验组1,得到含少量的咖啡因(100mg)的咖啡;C组是实验组2,得到含大量的咖啡因(500mg)的咖啡。实验程序:一旦每个人都喝下了咖啡,将他们安置在迷宫,并在出口计秒表。测量3组结果进行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