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了很久的公众号《飞驰在路上》,分享一路的新知感悟,期待你的关注,和我做朋友。
有时跟人聊到成长的话题,虽然成长没有捷径,但成长有一个心法,那就是直面恐惧。
在遇到害怕或特别紧张的时刻,要下意识把因恐惧导致的逃避情绪,转化为正面困难的锻炼机会。
这样的机会只与自己有关,特别难得。
在你察觉到威胁时,大脑的杏仁体会释放出紧张的信号,这代表当前的事件可能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身体自行启动了保护机制。
逃避危险固然安全,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错失了一次自我进化的契机。
成长是靠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在恐惧、超越、重组中不断进化而来,不断固化下来意识和行为模式,并逐渐成为你的一部分。
为什么见过市面或者经历过苦难的人,在各种场合都很稳,本质上是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经过了锻炼,像抗体一样,有强大的免疫能力。
如果你真的苦恼自己与理想的差距,那就勇敢一点,从面对你的恐惧开始。
1
不堪回忆的经历
由于工作的原因,现在的沟通场合多了,各种会议组织,产品评审会,工作汇报会,日常站会,供应商洽谈会等等。
沟通起来比较顺畅,主持的逻辑和控场也没太大问题,看起来好像还可以。
其实我自己知道,这些都是靠不断锻炼而来的,信心靠经历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绝非是天生就有的。
曾经,我也是一个害怕当众演讲,一开讲就大脑一片空白的小赤佬。
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早些年在一家香港的公司,有次由我组织汇报工作内容,与会人员除了当时我的上级,还有整个团队的同事。
一切准备就绪了,在我刚讲几句,大脑就开始不听使唤嗡嗡作响,逻辑开始逐渐混乱,颤抖的声音支支吾吾,讲得乱七八糟。
这种感觉像溺水了一样,全身冒冷汗,真的是太丢人了,当时恨不得就找个洞钻进去,逃离这个恐怖的事故现场,面对不了自己啊。
幸好当时的上级通情达理,主动接过了我的话,在他的控场下,会议才得以继续进展下去。
那次的经历也让我暗暗对自己要求,沟通表达的短板一定要补上来。
为此,在两个星期后,我还专门跑去深圳闭门上了几天演讲课,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慰藉。
如果当时在面对自己不足时,我选择了逃避,也许很安全,但我也许永远都无法跨越自己内心的恐惧。
更无法在后来能够管理和推动整个研发、产品部门的工作,更别说向上影响老板。
有时候上天让你倒霉、让你出糗,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意识的转变,就会别有洞天。
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是开会、演讲、站会、沟通等,已经不会再逃避,而是乐在其中,积极应对。
感受恐惧,接受恐惧,并把恐惧的事情当成又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这么想了,这么做了,你会发现其实不过如此。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勇敢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2
认知是表达的基石
后来有留意到,自己在某些场景的话题还是蛮多,可以滔滔不绝讲到你睡着,听起来还有些道理。
有时在想,我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讲呢?内容的关联度也横跨了不少领域,如:职场、认知、成长、商业、产品、管理···
我发现我讲的,基本都是我思考过的,说到了,自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滔滔不绝。
这也许和我这些年坚持阅读和反思有关,认知从阅读、经历、反思中来,需要不断积累,持续的关联和升级。
很多时候沟通差、没话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脑子里没货,来回都是三板斧,对事物的理解太浅。
不断地积累和反思,你的意识提高了,心性拉伸了,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了,掌控的力量感也越来越强了。
这也许是成长的终止目标,清醒清晰地活在纷杂的现实当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
这个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是遵守时间率的,你没办法一步登天,就像当年我期望去学几天演讲就能把沟通不足给拉起来一样。
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更像是给未来埋下一颗种子,经过时间的耕耘,逐渐开花结果,逐渐长成苍天大树。
良好的沟通表达,这只是一个表象的结果。背后需要的是对事物理解的深度,经历阅历的广度,逻辑表达训练,同理心训练,不断自我觉察反思等等。
它不是一个点的事,也不是一下子的事,它是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之后,才有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上经常宣传的xx速成班,营销大于实际,夸大宣传的嫌疑很明显。靠宣传起来的泡沫,靠市场反馈一捅就破。
当然它们也有积极意义,就像上面说的,好的培训就像埋下一颗种子。
但你自己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式的你认为的达,很可能只是泡沫。
慢就是快,能力靠积累,积累靠时间。
3
理想化是现实的毒素
大多数的时候,知行是不合一的。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理想主义就是把太多外化的东西理想化,忽略了现实中的种种变化和混乱。
在实际动手时,会发现这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这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轨。
理论只能指导实践,理论无法代替实践,理论是来自于特定环境的特定规律。
几年前,我酷爱阅读稻盛和夫的作品,对他的理念和行事思维特别认可,对我影响很大。
他提出的六项精进,宇宙的意志,成功公式等,一度占据了我整个意识空间,有段时间潜意识里会模仿他的一些行为方式。
那段时间,我有些痛苦,发现自己搞乱了,开始分不清那些行为要做,那些行为不能做。
后来反思,我犯了理想化的毛病,我怎么可能处处学人家的行为和思想境界,我没他那样的环境,也没他那样的资源。
我要做到和他一模一样,那不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失去了当下这个环境下真实的自我。
再后来,我get到的任何理念、模型等,都会以我自己为主,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慢慢容纳。
在自己做决策时,摆在眼前的不过是一堆的模型和思维方式,至于我要用那个、怎么用,完全根据实际情况而来,而不是生搬硬套。
放下了理想主义的执念,我发现轻松了,灵活了,这是一套兼容的运行理念。
不单止对个人,对企业也是一样。
外面再好的东西,拿过来时都要掂量一下,自己当下的这个情况,那些现在有用,那些未来有用,那些不可用。
放下执念,捅破幻想,经验就成了摆在眼前待选择的模型而已,一切以实际为准。
现在想起,挂在小学墙壁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语录,体会又不一样了。
最后的话
成长是变数,是你的可能性,是你面对平庸最后的底气。
缓进则退,不进则废。乾坤未定,谁是黑马还说不定。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