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范一飞行长《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说起

由范一飞行长《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说起

作者: 你就哭吧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17:03 被阅读0次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上周发表了《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一文,继2016年《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之后,再次撰文对中国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问题进行探讨,激发了热烈的讨论和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早在三年前就展开了数字货币研究,先后多次通过专题文章或访谈的方式透露过数字货币工作上的设想。对比这几年央行释放的消息可以发现,在数字货币技术实现上,央行持非常开放的态度,鼓励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充分激发各方的智慧。但是在数字货币发行方式和目标上,央行的态度是稳定而且坚定的。

    所谓“谋定而后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明确目标。关于数字货币的目标,范行长原文摘录如下:

    央行数字货币持有人可直接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

    央行数字货币是M0替代

    传统的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都基于账户紧耦合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公众对易用和匿名支付服务的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现钞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

    总结一下其中的要点,第一句话说的是数字货币要有利于流通和国际化,这就是最宏观的目标,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支付。

    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说的是数字货币要替代M0,即现钞;而且要满足易用性和匿名性的需求,同时要支持离线支付。

    先说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认可度,一个是易用性。认可度是个政治和经济问题,但易用性是个技术问题。现有的基于账户体系的支付方式,在跨国支付对的情况下,由于涉及到不同国家银行间的清算,需要经过层层的中转环节,付出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是类似于比特币这种UTXO形态的数字货币,通过分布式的记账技术和可靠的加密技术,实现了点对点的,与账户无关的实时转账,可以极大地提高跨国跨机构转账效率。

    再看支付,很多一线城市的人觉得现在满大街都是扫一扫就完的电子支付,简直不能更方便。但实际上,现在的网络支付环境,支付渠道林立却又互不相通,由于支付机构的割裂,造成了支付环境的割裂,消费数据的割裂。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法定的、电子的通货,将有望实现网络支付环境的大一统,使用户不再需要在一个手机上装多个支付应用,增强支付的便利性。这也相当于支付行业的一次重塑,第三方支付完全变成了渠道。从央行的角度看,这既是网络支付的统一,也是支付数据的统一,无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准的货币政策调节和更加有效的反洗钱工作。

    支付中又涉及到了匿名性和离线支付的问题。在匿名性的问题上,央行一直要求的都是可控匿名,或者叫“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可见关于匿名的问题,绝对匿名是绝对不允许的。有些人觉得数字货币要用户提供身份证件进行实名认证很麻烦,用户会抵触,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实名就得提供身份证号。但是在一个数字社会,以发微博为例,微博账户不要求提供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但必须绑定手机号码才能发言,而手机号码是绝对实名的,上网账号也是绝对实名的,你说发微博是实名的还是匿名的呢?更通俗一点,央行说的“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实际上跟网络查水表的实现方式是一样的。你可能不知道网络另一端跟你聊天的是一条狗,但有需要的时候,有关部门是有能力知道的。

    再说离线支付。关于离线支付,国际上已经有过很多不同的案例,在实现方式上基本逃不开扫描二维码或者NFC近场通讯,也有如mondex这样设计专用硬件和通讯协议实现离线支付的方案。从离线状态的角度看,包括双离线和单离线,但单离线本质上还是在线交易。从使用场景的角度看,除了离线刷公交,还没有见过其他得到广泛应用的案例。

    关于离线支付的问题,首先,在使用场景上,一定是近场支付,而且一定是小额支付。这两点显而易见:在双离线的场景下,货币缺乏可靠的第三方认证,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没有人会在缺乏货币真伪认证的情况下接受大额交易。

    其次,在支付方式上,要权衡安全性和便利性这两个某种程度上互斥的因素。范行长文中提到了要考虑“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往往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落后,人员素质的落后,这就要求离线支付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保证支付工具足够廉价,支付方式足够简单,可以牺牲一定的安全性来换取便利性。从目前已有的支付方式来看,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手机或者智能手环,通过NFC近场通讯或者扫码的方式实现。

    再次,在货币形态上,范行长在《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一文中提到,

    数字货币的具体形态可以是一个来源于实体账户的数字,也可以是记于名下的一串由特定密码学与共识算法验证的数字。这些数字货币可以体现或携带于数字钱包中,而数字钱包又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PC终端或卡基上

    中国的数字货币体系,是不是一定要用一种货币形态满足所有的应用场景?如果不一定,那么完全可以在在线支付的场景中使用UTXO的货币形态实现点对点的快捷支付,在离线小额支付的场景中使用类似于公交卡余额的货币形态实现便利的小额“可控匿名”支付。现金都用纸币和硬币应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数字货币也应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最合适的形态。

    说到支付,钱包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注意钱包不是你手中的LV或者GUCCI,而是货币的载体。以纸币为例,把纸币揣兜里,兜就是钱包;把纸币攥手里,手就是钱包。把纸币放皮包里,皮包就是钱包。对于数字货币来说,也是一定需要载体的,无论是通过网页还是某些客户端。在数字货币的场景下,在线支付可以选择网页端或客户端,具体载体可以是个人电脑或者手机。如果再考虑到离线支付的话,最完美的钱包就是手机。

    首先从推广的角度讲,设计任何新的机具设计生产都需要成本,推广更需要成本,收费影响推广效果,免费成本巨大,只有手机是用户自己会花钱买的,需要额外做的可能只是跟手机生产商合作嵌入特制芯片,甚至直接利用已有硬件。扫码支付的普及,不是因为支付宝腾讯花钱推广了摄像头,而是智能手机发展给扫码支付提供了条件。现在很多厂商都内置了加密的NFC芯片,离线支付完全可以利用NFC芯片,实现手机和手机之间的,基于卡余额的小额支付。

    用户的角度讲,现在连身份证都放进微信里了,新推出的数字货币,如果不放进手机里,现阶段下,还有什么更好的地方?

    总的来说,从央行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和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是数字货币设计的目标,在这两个大目标下,还要支持货币的可控匿名,在线和离线交易,这些特性同时可以支持更好的货币政策调整和反洗钱工作。

    在央行的大方针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谨慎地提出一点想法:在离线支付的问题上,可以利用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媒介,利用内置NFC芯片的手机来实现小额近场离线支付。在数字货币形态上,尝试用多种货币形态来完善数字货币体系,不要局限于UTXO一种类型。在钱包的问题上,钱包是一定要有的,而且手机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范一飞行长《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bc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