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就好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好像《论语》,在平淡精炼的一问一答中,世间的道理终究跃然纸上、深印心间。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他在岁月的剥离下变得斑驳褪色乃至风化,任凭他在时光的长河中被冲刷的支离破碎,但其精神赋予的力量不仅仅只停留在文字书本表面,更多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力量。时光能淡去文字,却抹不掉深刻在我们心头的精神文化。他只是静静地光耀前人,福祚后世。
翻开论语,映入眼帘的第一篇就是——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埋头读书,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这可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却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就如空中楼阁,思考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致危险。如此可见,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东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为了些许面子或者其他因素而不懂装懂,然而这恰恰是造成你“不知”的原因。我们对待学习应该保持纯粹的态度,要虔诚地去学习知识,不要为了其他外力因素而导致“不知”之果。还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锲而不舍的学习;“温故而知新”则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时的记忆,而需要重复的温习才能牢记于心、得到新知……
论语第一篇就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纵观后文,最让我感兴趣的则是“君子”二字。因为“君子”一词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7次,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多的是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以至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说的也是君子光明磊落,所以不惧不忧,心中宽广行为坦荡。以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算你不理解我,可我行为坦荡光明,我自明白,自然也不会抱怨与恼怒。
“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种种话语,皆是深刻地阐述了君子的品德与修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如此推崇君子之风的原因——对“美”的追求。我们都非常认同并且追求君子之风,以《论语》中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这,正正体现了《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聚,是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读圣贤书,立君子风,做有德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