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过,契约精神包罗万象,大如国家政体,小如经营家庭,无不体现其意,并且俺还以自家为麻雀,解剖了夫妻之间的那点契约之事。今天不说鸡零狗碎的小事了,说点宏观的。
商业大佬仁志强说过: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何来市场秩序?中国的法律至今未能有效地维护市场中的契约精神,至少对政府机构是网开一面的。权力大于法律的局面,在中国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被扭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一定无法立足于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契约精神,也难以强大……
爱之深恨之切,一席话说得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显见得是久在商场厮混出的心得。
一提及契约精神,中国人立马气短,除了几个众所周知的古代典故,实在举不出多少有份量、有说服力的案例,而在西方社会,似乎是俯拾皆是,某种程度上,契约精神已经成了他们不言自明的公理。两下相较,真不甘心呀,可是这是现实。
西方的契约精神渊源久矣,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宪政实践和经济生活中,即可找到遗迹。地中海一带自古贸易活跃,而商品经济本质上便是基于契约关系的自由交易。你说是商品经济催生了古代的罗马法律也好,还是罗马法律促进了商品经济也罢,总之,从欧洲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自由从商品社会的开端便极其受重视。
法国有个谚语“两人合意便是法”,直白地说出契约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理念推广到政治生活中,便很自然的便孕育出了法律是人民合意的契约、政府来自于人民认可的思想。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距离美国第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男孩不幸坠崖身亡,他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中落,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们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永远。
可能是因为太喜欢这块地了,新主人居然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很多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每份契约里都郑重提及这一点,所以,男孩的坟墓一直留在那里。
100年后的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白云苍狗,转眼又过去一个百年,1997年,值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时任纽约市长来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那个男孩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这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正是契约精神的核心所在,美国人的诚信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
不过,说是这么说,真实践起来未必尽如人意。西方人也是讲究宣传的,唱起高调来,不一定输于我们。所以,相较于那些口头上的“高调”,我更欣赏他们骨子里的诚信价值观。
前面说过中国人在契约精神这方面的缺项,一方面这是事实,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这里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不过,话说回来,时至今日,把一切都推给历史也有失风度,历史招谁惹谁了!历史巨轮带着我们跨入这个伟大的时代,至少在区块链技术方面,我们跟其他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准还略微超前了一步半步。那么,在智能合约的崭新篇章里,理应有中国人契约精神加粗涂黑的篇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