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吴非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中《学生要有“课外”》和《教师要有“业余”》感触良多。
眼见的现实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忙很累。上不完的课,刷不完的题。我们尤为信奉“付出就有收获”,所有间隙时间都被无各科老师缝衔接。
一次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快打上课铃了,里面老师还没下课。常常会有这种情况,碰到下课时,有知识点还没讲完,很多老师都会占用下课时间讲完。等到老师出来了,我就进了教室。以为孩子们会很不悦,我叫他们出去上一下洗手间再回来上课。可奇怪的是他们都面无表情的安静的坐在桌前换好了语文课本,等着我上课。看来他们对这样的情况都习以为常了。其它比如吃饭、午休时间都也确定好,不用操心。就如一台机器一样,所有程序都被设定好。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安排,也完全依赖这种安排。
偶尔检查时,发现很多孩子们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掌握。问他原因,他说我没有布置,不知道要做。原来他们假日在家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布置就不会做,哪怕是常规的作业。没有明确要求,好多孩子就不知道怎样做了。每天都被作业占据,课外时间几乎没有。农村孩子连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学生没有课外时间,就没有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就没有因为看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产生的怦然心动。
学生学力的差异,主要是在课外形成的。
老师的生活比学生好不到哪去,每天都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占据得满满的,再加上回家还有家务。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根本腾不出时间来读书。
吴老师说:学生从师而学,不就是学我们怎么读书的吗?他们会关注教师的智慧,关注教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毫无疑问,他们也会观察教师的学习姿态。学生看不到教师读书的样子,只看到教师终日忙忙碌碌,听到教师一味地告诫学生刻苦,也许他很难领略“学习”的趣味,并认为学习是件苦事,从而对教育产生误解,同时对教师职业也会敬而远之。
所以一个好老师必须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去阅读去思考,才能带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
教师深厚的知识背景,源自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在“业余”时间坚持阅读、不断拓展知识视野的习惯。
吴非老师强调:学生要有“课外”,“教师要有业余”,否则学校就不像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