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的人生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特别的厉害,不止是学习成绩好,而且业余爱好也能玩到全村第一;考的大学好就算了,工作找的也是万里挑一;娶的媳妇漂亮不说,做的饭菜也是香飘十里。当然这个孩子的优点不仅仅如此,说三天都说不完。
我们不禁就要问了,同样是孩子,为什么这个孩子就要比其他的孩子显着聪明呢?为什么同样在教室里学习,这个孩子的学习效率就高、效果就好呢?为什么同样一份工作,这个孩子上手又快、做的又棒呢?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了高效学习的几条准则,从这个角度可以很好的来解答这个世纪疑问。
什么是高效学习
准确概念的重要性在过往的文章中已经说了不止一遍了(具体可以读#如何让自己更“值钱”#、#写作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震惊!你嫁不出去或娶不到媳妇竟然不仅仅是因为你丑!还因为#等系列文章),简单说就是可以指导我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并且长期都是如此。
由此,我们再来看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定律---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如果一个技能想要达到世界级的水平,那么练习的时间必须不能够少于一万小时,任何行业都概莫能外。就像朗朗练习钢琴一样,在12岁之前,就坚持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训练,坚持多年之后才有幸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当然这个成才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但文章却对这种理论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个理论出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推翻人们对天才的迷信,认为普通人通过勤加练习也可以达到天才的水准。但我们普通人为什么非要达到天才的那种水准呢?而且一万小时定律所展现的那种程度的学习方式,那种高强度的练习方式,和我们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的实在是太远太远。
当然了,这个理论不适用于普通人的一点还在于这一万小时实在是太长了,要不吃不喝不睡觉的连续练习417天之久,这对于日常需要上班养家糊口的我们来说也有点太难为情了?虽然这个理论打破了人们对天才的迷信,但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们普通人的信心。我们学习东西够用就行了,没必要和天才较劲,当然也就没有必要用一万小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高效学习的定义就是在首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之下,在尽量短的时间之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可以解决自己生活或工作难题的科目上去,要带着目的进行学习。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适合自己、短时间、注意力、解决问题、目的。把握好这几个关键词,转变学习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学习状态,当然也就能够取得全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适合自己
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到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进一步需要知道我们学习的对象适不适合用这种方法。
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应该就是英语的教育了,从小学就开始学,背单词、学语法、练造句等,甚至有的在娘胎里就被动的开始学,学了十多年,最后连个四级都考不过,即使考过了,在真正的对外交流中也只会说个”Hello”,其实和没学过也差不多啦。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最好的解释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方法错了。
我们从小学习中文,都是大人教一句我们说一句,电视上说一句,我们就跟着模仿一句。从来没有研究过什么是名词,什么是代词,什么是形容词,更没有研究过中文背后的语言系统和规则。但我们在学习英文时,却研究起来了老外都不研究的东西,这岂不是画蛇添足。当然了不是说这种学习方式不对,只是说这种学习的方法效率不是太高效,是一种不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
说到这里,就要引出文中所提到的两种学习方法:一个是自然主义,一个是结构主义。
当然了,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只要你高兴,即使叫王富贵和刘秋香也可以。重要的是理解这两种学习方法的内涵。
先来看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模仿,自然主义注重文本的本身。什么是文本呢?就是一门知识或技能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样,我们就学习什么样。注重量的积累,积少成多,学完了就是自己的了,就可以去应用了。
比如素描当中的临摹,就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看到画面上有什么,我们就临摹什么。用这种方法通过某段时间高强度的练习,就能够参加基础的专业考试了。
再来看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结构主义侧重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一个认识,它提倡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求底层的逻辑关系,也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的是一套能举一反三的系统,这种学习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是一种质变。
就比如一副平面设计作品,我们要透过画面去看背后所应用到的设计理论,看到底是应用了左对齐,还是居中对齐,是应用了大小对比,还是应用了色彩对比。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之后,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再比如艺术创作,如果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学习艺术,那只能学好艺术史,永远也成不了艺术家,在艺术上一味的模仿,也只能受到别人的鄙视。
所以,下次在学习某一种学科或某一种技能前,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所学的对象到底是适合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学还是适合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学,选择好适合的学习方法之后,我们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分解过程
在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之后,效率依然有可能并不高效,因为有效的学习并不等于高效的学习。那怎么才能够高效的学习呢?一个是,我们不做低效的事自然也就高效了,另一个是我们在有效的基础上,用更好的方法来达到高效就行了。
那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更好的方法呢?
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把目标对象拆碎了进行练习,不要在一开始就照顾全局,要一块一块、一点一点的进行练习,一个知识点学透了、学烂了在继续往下进行。
就比如,我们学习PS软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股脑的从头学到尾,遇到不会的东西就省略过去,这种方法只能是浅尝辄止。而正确的方法则是在学习抠图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先把所有关于抠图的知识点全部学会、学透,学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之后在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只有进行这样分解性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的更清,记得更牢。
碎片化时间的事实真相
在知道这些高效学习的方法之后,剩下的就需要我们找时间来学习就行了。一般来讲,坐在书桌前或图书馆里,倒杯茶或咖啡,心情舒畅的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但对于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来讲,怎么可能天天都有这种待遇呢?
所以,利用每天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就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策略了,总比只想不干要强的多吧。
碎片化时间的学习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地方就是,虽然时间有碎片化,但知识没有碎片化。一定要在一段时间内只学习一个相关课题,并且始终要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学习。
所有的碎时间,比如通勤的路上、睡前的时间、出恭的时候等都只想一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所有的碎时间连城一个整体,才能真正有效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切忌在本来就分散的时间内一会学习这个,一会又学习那个,就像一片树叶乱飞、乱撞一样。因为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这像什么呢?这就好像,虽然房子是有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而碎片化的信息就像那砖头一样,要想最终成为自己的房子,一定要打好地基,有着牢固的架构。只有这样,知识才有可能链接起来,形成体系化的知识。
不过,要是看一些娱乐性的小说文章类的资讯信息就令当别类了。
虽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但就是因为碎,所以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因为小段时间缺乏系统的思考,缺乏与人交流的环节等行为,这就很容易使思考进入“自以为是”的地步。另外,思考也是需要代价的。因为一时间的思考之后,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记录,在下次继续进行思考的时候,就很难在接上上次的思考路径,会忘了上次已经思考到哪里,要续上上次的思考路径,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但不口否认的是,碎片化的学习作为忙绿人的一种学习补充手段,无疑是有很大力量的。
怎么看待 存乎一心
不过需要另外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的知识并没有那么明确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之分,有的适合首先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入门,但在进阶的过程中又需要运用结构主义来进行二次创造。具体怎么使用,存乎一心。
那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门类用这种方法都管用呢?下次的文章会继续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