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浩艺术分享:和孩子一起修行

艺浩艺术分享:和孩子一起修行

作者: 洗地的抹布 | 来源:发表于2019-04-17 09:03 被阅读0次

艺浩艺术分享:和孩子一起修行

孩子是老天派来帮我们修行的人,他会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助我们成佛。

“伤”在何处 

“伤”,人人应该都受过,人人也都有意无意地伤过别人。

何为“伤”,用简化字字面来解为“亻”“卧人”和“力”字组成,本意为“皮肉破损处;创伤”。“亻”“卧人”两者可理解为“人”,不过样子不同或者表现的方式不同。“力”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本义为“体力,力气”。

“伤”显然是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当造成的。怎样用外力而不至于受“伤”呢?我们可以联系“劝”字来理解。“劝”字由“又”和“力”组成。“又”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义为“右手”。且不说繁体的“劝”字,简化的也很好——施以手的力量,不可过大,要注意方式。

看来,“伤”的原因是用力的问题。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和学生一起学过的《伤仲永》。

前些年,我和同年级一位老师共同承担了《伤仲永》这一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老师巧妙地引导不断激发着学生更深的思考,学生连续的质疑让我们的生活学习同王安石的思维融为了一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老先生最后一段话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他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到“泯然众人矣”,肯定是父母的问题。因为“不使学”嘛,当然是“不进则退”了。王老先生为此而哀伤、叹息,告诫人们:仲永受到了影响一生的“伤”,绝不能再因眼前利益伤害孩子了。

我们教育孩子要坚持不懈,能吃苦、勤思考,这对于偷懒学生是很好的一个教育案例。我们身边现在还有一些“不学习”的孩子,这里的不学习不是表面的“不听讲”“不认真写作业”,而是“不思考”“不实践”。

对于学习停滞不前或者退步的学生就包括了偷懒不学习和使劲“学习”而实际并没有进步两种。

偷懒不学习很容易提高,因为王老先生早已教给我们方法——“使之学”,这一点我们非常清楚。这些学生抓起来学习效果应该是很不错的,在学习中屡试不爽。尤其是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创新思维中,这些学生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表现。

也许有人觉得,《伤仲永》的故事对现在的社会只是个故事而已,因为“不使学”的家长几乎不存在。我们孩子绝不会出现“泯然众人矣”,因为无论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天才和神童,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都很重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孩子出现了“不及中众人矣”的现象。“伤”却依然存在,有时可能伤得更深,伤得更痛。

王老先生的文章好像有些不合我们时代的节拍了,对现代的生活学习好像没有意义了。答案是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

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领会王老夫子文章的真正内涵。

到底是谁伤了孩子?

谁伤了我们?

谁伤了谁?

 谁伤了谁 

现在又重新和学生分享这篇文章,再和孩子们交流时更感到了这一话题的沉重——到底“谁伤了谁”,又“伤在了哪里”,“能不能不受伤”……肯定是受伤了,能不能不受伤?这是我们思考的意义所在。

我们回顾一下课堂学生交流的“伤”的场面。

场景一

老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谁都曾经被别人称赞过“真聪明”“天资聪慧”。

学生:(几乎全部举手)

老师: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不能骄傲,努力学习。

场景二

老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谁都曾经被别人说过过“真笨”“比某某某差”。

学生:(几乎全部举手)

老师: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不必气馁,努力学习。

场景三

老师:同学们现在学习中的困难是什么呢?

学生:有些奥数题不会做还得做,都快崩溃了。

学生:有些题太难做了,尤其是课外班的小升初试卷。

学生:作业写完就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即使有时间家长也不会浪费,总会让再做一些题。

学生:妈妈老说不努力就别想上五大名校,压力好大呀!

学生:……

学生接下来的回答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不外乎是提高呀,培优啦,上某某培训班的名次啦。这些全都不是国家课标的要求,也不是学校培养的目标。

家长们肯定会问:现在的小升初形势严峻,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不拼命学怎么办。家长们说的都是实情,小学生压力确实不小。这种压力已经用力过猛,已经伤到一部分孩子了。那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社会,教育大环境。大家在说到教育环境的时候,总会说一个词——教育体制。谈到“教育体制”,太大了,也太复杂了。说到“教育环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那“社会”呢,更不知从何谈起。都不说,到底说什么呢。不是不说,是说了也白说,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吐心中的一时之快。说就要说能抓住的,能解决问题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最起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合理的,对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是合理的。既然是合理的,我们就没有必要讨论,也没有必要去费功夫琢磨一些我们认为不太合理的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心思用在真正的解决问题上。

问题的本质在内,而不在外。

王老先生文中早已有暗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父是因“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的“利”而“不使学”。我们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家长是“使之学”,而且“使之多学”,“使之深学”,“使之提前学”。

细想,这些都没有问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是让大家时时精进,不要懈怠。

既然我们的“使之学”也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父利其然也”,一切行为的背后总有一个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我们现在一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利”又是什么呢?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争先培优”,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太多的雄心壮志,太多的一厢情愿。

不难发现都是围绕一个“争”字,争先恐后。“争”的初衷是为了中心人物“孩子”,而刚一起步可能就“争”字第一了,而当事人却成了这条必“争”之路上的“一员干将”。不免有时候可能会迷茫——这一切到底是为了谁。

我们再分析一下“仲永父”的问题就会明白,我们和他的问题是一样的。仲永本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而其父并未因其材加以引导“使之学”——学文赋,习诗词。而是“使之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练起了“人际交往”“养家糊口”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本没有错,错的是“不合时机”。用专业的教育术语就是“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培养目标”。试问我们有没有“顺势而导”,有没有“因材施教”,有相当一部分人应该是没有做到的。而是自己的所谓“识时务”的意愿绑架了当事人,努力“使之学”,其结果比“不使学”伤得更深远,伤得更痛心。

看来,是我们一部分人的“利其然也”。有人会说此“伤”痛,实乃“无奈之举”,那有没有“行而不痛,成而不伤”呢?答案是有的,前提是不可顺“利”而行。

 成而不伤 

有时当听到有些孩子因写不完作业,或者写得晚了而受到父母的批评甚至责备。虽然父母说得很有道理,并没有错,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有时真的也没有错。

写作业晚了,那是因为她利用放学时间看完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写作业潦草一些,那是因为她想争取一些时间画几张画;

收拾文具慢了,那是因为她想把每一本书放好,不慌不忙;

不停地和家长说她和同学之间的趣事却记不起来写作业,那是她急于想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快乐,将自己的心事放下;

家庭作业错了一片,那是因为上课时她去学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社团)去了,根本就不懂作业中的知识;

作业中发现了错误,那是因为这一科目她比别的孩子反应慢一些,她不会也不愿意走捷径……

当有一天,孩子一放学就知道写作业再不喜欢读书,你肯定会说:“孩子,只有阅读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当孩子除了学校教的几门主课外没了其它兴趣时,你会有些恐慌,引导孩子:“你小时候不是有很多兴趣爱好吗,这些兴趣说不定就是你今后制胜的法宝”;

当孩子从不给你说学校发生的事,在你的盘问下她只是应付一两句时,你会思绪全乱,不断开导孩子:“孩子,作业只是一种手段,交流才能开启智慧。有什么心事就给家长说,即使全世界抛弃你,我们都是爱你的。”

当孩子在学校除了学好文化课而不去参加任何活动时,你肯定会担忧,专门找孩子谈:“一个人走向社会不只是靠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当她的每一项家庭作业都全对,而考试时反复出现问题时,你一定会像个教育专家一样对孩子说:“孩子,作业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按自己的思路想问题,能不断发现问题,在结合自己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到那时,不知我们还会不会想起我们昔日的要求和引导。无论你是否想起,事实早已成定局。如果是我的孩子,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一定会在心里对孩子忏悔。

孩子对不起,你干什么事不着急那是你遇事冷静,能悦纳自己;如果要怪就怪遗传基因,因为这世界上人和人本来就不可比。

孩子对不起,你那么爱阅读是你热爱生活,在文学的殿堂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根源;如果要怪就怪遗传基因,因为这世界上人和人本来就不可比。

孩子对不起,你一回家就不停地和家长说和同学之间的趣事却记不起来写作业,那是你知道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最大的快乐就是和自己最爱的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如果要怪就怪遗传基因,因为这世界上人和人本来就不可比。

孩子对不起,你在学校总是放弃了几节文化课而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那是你勇于放弃,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不想欺骗自己。如果要怪就怪遗传基因,因为这世界上人和人本来就不可比。

孩子对不起,你总喜欢想象、数学不够严谨,有时公式一时半会儿总想不明白,那是你任何事都想尝试一番再把它弄明白,不愿走捷径;如果要怪如果要怪就怪遗传基因,因为这世界上人和人本来就不可比。

孩子,对不起……

不知你的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你会不会这样想。也许你也会,也许你不会。也许你最大的困惑是“别人能做到,为什么你就做不到。这是老师布置的最基本的要求”。

我要声明的是,这里的“老师”肯定是大班教育下的老师,不是为你孩子量身打造成长学习成长方案的老师。即使大班教育一直在努力“因材施教”“一生一方案”,那也只能是一种努力方向,只是一种适应“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的教育。

这样,老师显然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你的孩子恰好就是那“少数”,或者“极少数”,那就麻烦了。也只有为一个学生当了多年的家庭教师并能深入思考的洛克才能写出那薄薄的教育巨著《教育漫话》。因此,主动权应在我们为人之父母身上。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位家长对话:

家长:老师,您布置的作业感觉偏难,要想每道题弄明白,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很多点确实不懂。上面的很多题,具体错在什么地方,确实家长也不懂,还要去查。如果只是要个答案,可能排除法加蒙也能得出结果,但是觉得学习不能这样,还是要把错误的点和原因弄明白,这才有效果。不想让孩子只有量而无质。

老师:作业也确实有些难。不会做就空着挑会做的做,这是两天的。今天能做多少做多少,请家长写明情况。老师也没有要求全做。

家长:老师,或许您可以少布置一点,就拿这两天的标点题和改病句来说,总要把每个病句错误点、原因,如何改正弄明白,我想这样才会循序渐进。别看一道小小的选择题,可做下来不简单。

前几天做过的拼音选择题,孩子们能把每个错误的指出并改正吗?如果只是为了一个答案,那方法很多。可该纠正的可能还是错。所以,我觉得应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收获。

老师:这些是提高性的作业,肯定会有问题。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再有重点地点拨。其实学好课本和咱们的校本教材,再加上咱们学校深厚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在家校通力合作下,为孩子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家长们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名校而乱了阵脚。也要监督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的。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很好,就知道大家怎么想,就有可能统一。为了孩子,请大家畅所欲言吧。

不难看出,这位家长是很负责任的,他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不想让孩子只有量而无质”“应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收获”这也是老师教育学生的目标。

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应该准确的说“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但为什么有些家长说“我怎么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了”。

应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家长过分关注了“教育形势”,而忽略了教育“当事人”的成长规律;第二种是家长其实很了解,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以人为本”。必须集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同学等多方力量才能发挥大班教育的优势,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资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现在我们应该渐渐明晰了,教育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成长的道路上处处充满着创新与变化。正所谓“自助者天助”,只有我们自己做了自己的主,才会得到外力的帮助。准确的说应该是“外力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万里晴空无一物,我心明净自做主”,只有排除了种种干扰才可以认清自己、了解孩子,才能够把握自己,成就孩子。才不会“伤”到孩子,才不会“伤”到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浩艺术分享:和孩子一起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fg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