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州镇是个繁华的水陆码头,周边乡村的稻麦由此销往无锡、上海,上海的时尚用品也会很快出现在街头,人称这里是小无锡。
吴裕良结婚后不久,他的父亲就病倒了,到镇上请了有名的郎中回家看病,药吃了不少,却一点起色也没有。家中的田地耕种只得他全权操心,老婆又怀孕了,忙得没有时间去吴记粮店闲聊。
秋收以后,他怕时局不稳,除了留足必要的稻子外,其余的准备全部卖掉,换成金条,以备不时之需。那天,他带着四个伙计运粮到镇上,仍然停在和记粮店的码头,搭好跳板,他独自走上岸来,吩咐伙计把稻子一担担挑进粮仓。
唐老板看到他走进店来,忙打着招呼,“裕良,好久不见了,听见你家老爷子身体不好,一直想去看他,怎么样?好点了吧!哎呀,开着这片小店,生意不大,倒是一天也走不开,我要是有你这样能干的儿子就好喽。”
“唐老板说哪里话,你家大小姐就很能干,读书又好,还怕接不上生意?我爹还是那样,就是咳嗽,咳得气都喘不过,吃了好多药也不见好,也不知道能否熬得过这个冬天。 ”
“找西医看看,听我的大女儿说,西药的什么青霉素很有疗效,可以试试。”
“大小姐考取大学了吧?”
“你说荷英,大学是考上了,我不让她去读了。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人,读那么多书干嘛。你今天来了正好,本来还要派人给你送喜贴,请你和老爷子赏光来喝杯薄酒。”
“结...结婚?上次听她说想读书,不想早结婚,怎么现在同意了?”
“她不同意也不行啊,不给她钱上什么大学。再说她也不小了,都要二十一岁了,再不结婚都要成老姑娘了。”
“是哪个好福气的男人能娶到大小姐?”
“是鼎山镇上的姚公子,荷英和他是县中同学,他家有窑场,烧出的窑货,大到七石缸,小到碗匙盘,生意做到全国各地,是个好人家。”
两人正说着话,唐映红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小良哥哥,小良哥哥!今天带什么好东西给我吃了?”
唐裕良蹲下身子,把她抱了起来说:“哥哥还没买呢,现在带你到街上买好东西去。”接着对唐老板说,“我今天运来四船稻子,你让伙计去检测、过磅,进库,我带映红去街上走走。”
“映红,去叫上你大姐姐,我们一起去吃无锡小笼包。”
“好的。”
他们三人坐在黄记包子铺里,点了三碗豆腐花,两笼小笼包,三根油条。荷英叫小二拿来一壶开水,把碗筷都要烫了一遍,然后在小盘子里倒上镇江香醋,,用筷子夹了一只小笼包,放在醋盘子里醮一下,然后放在妹妹的碗里说:“吃吧,先轻轻地咬破一点皮,慢慢吸里面的卤汁,小心烫,再大口地咬,就这样慢慢吃。”
唐映红兴致勃勃地吃了起来。
吴裕良搅着碗里的豆腐花,说:“这家的豆腐花做得地道,细腻光滑,很好吃。”
荷英吃了一口豆腐花,又吃了一个小笼包,“好吃,小笼包趁热吃,和带回家吃味道就不一样。”
“听你爹说,你要结婚了?”
“嗯,去年我还和你说不想那么早结婚,话音还没落,今年却要结婚了。”她苦笑了一下,“让你看笑话了。”
“你多想了,我只恨自己没有早向你父亲提亲,我...不说了,都过去了。你假如不想嫁人,我可以供你上大学,去做你想做的事。”
“谢谢,我不能一走了之。你也看到了,我的弟弟妹妹还小,我是大姐,不能为他们分忧也就算了,起码不能为他们添堵,男方答应资助我办女子学堂,让我当女先生,我能不同意吗?”
“原来是这样,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自量力。心里总是想着你,现在好了,你要结婚了,忘不了也只能埋心底了,真心地祝你幸福。”
“谢谢,没有姚公子,我俩也不可能在一起,你是因为得不到,才觉得好,其实我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因为我只读过几年私塾,而你上的是洋学堂。因为我是种田人家的儿子,而你是买卖人家的女儿。这些我都懂,可就是忍不住想你。以后,以后我保证再也不说这样的话了。这样吧!我送你一个镯子当留念,你学问好,我的老婆怀孕了,你帮着起个名字当纪念,好吗?”
“我哪有那么多学问,从来没帮人家取过名,也没研究过起名的学问,哪里会帮你的孩子取名?不过你既然这样说了,我就勉为其难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是男孩,可以叫君道,取君子之道的意思。如果是女孩,可以叫春华,春天的华章,春天的中华都说得通。”
“谢谢,就这么定。”
吴裕良和刘兰花生的第一个是儿子,取名吴君道,他是我的大舅,第二个是女儿,生在冬天,取名吴冬华,是我的大姨。第三个还是女儿,生在秋天,取名吴秋华,是我的妈妈。第四个还是女儿,生在春天,取名吴春华,她是我的二姨。
妈妈的亲娘刘兰花死了以后,外公吴裕良葬礼办得很隆重,并亲自到岳父家赔罪,把老婆的陪嫁物品退还回去,还给了一笔钱。岳父母和小舅子们没有一句埋怨他的话,反而说刘兰花生在福中不知福,气量太小,没命享福。
外公一直没有忘记唐荷英,他联络当地的乡坤共同出资创办当地第一所洋学堂,钟溪小学,男孩女孩都可以去上学,他让自己的女儿九岁入学,告诉她们,好好学习,长大要当女先生。
当时的农村,大都是文盲,能够识文断字的人是少之又少,女孩子读书更是闻所未闻,吴家小姐去上学,村里人都当稀奇事而谈论,学校还特地为她们砌了女厕所。
村上有个寡妇独自带着儿子生活,非常贫困。寡妇为了能让儿子吃饱饭,求助吴裕良,给儿子阿牛一份工作。外公就让十岁的阿牛给他家放牛,并护送两位小姐上学。
那天和秋华坐邻座的男上掏了一窝鸟蛋,并捉到了孵蛋的小鸟,全身翠绿色的羽毛,头上有白色的花冠,上课的时候两人正在玩鸟,先生叫秋华站起来回答问题,她根本没听课,愣在那里。在教室窗外的阿牛大声说,“先生,这个问题我会回答。”
先生觉得好奇,就请他回答,阿牛回答得头头是道。先生问他,谁教你的?他说,每天安排好牛吃草的地方,就到二小姐上课的教室来偷听,晚上把牛牵回去后,喜欢去看二小姐做作业,然后就学会了。
先生把阿牛的事情说给吴裕良听,说这小子聪明好学,是个好苗子,应该让他念书。吴裕良略加考虑就答应学费、伙食费全由吴家承担,让阿牛上学堂念书。
网友评论